【前言】
去年成立的課程委員會,對社大課程廣化與深化的目標產生了極大助益。進入第二年運作後,討論內容益發精彩。在本期校刊中,特別摘錄本學期第二次課程委員會議的記錄,希望引起更多學員、講師以及社區居民的迴響。
【時間】:93年4月23日
【地點】:美濃八色鳥協會會議室
【主席】:王敏州(社大「居家創意空間」講師,課程委員會召集人)
【出席人員】
杜文元(旗山鎮農會推廣股長),歐安肯(內門鄉農會推廣股長),曾瑞昇(甲仙鄉大田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郁德芳(茂林鄉多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英清(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張正揚、鍾景生、邱靜慧、賴梅屏、陳惠文(以上社大行政人員)
【主席致詞】(略)
【發言記錄】
u杜文元股長:
1. 目前這一代50∼60歲以上之農民,開始從事農作即依循農會的推廣生產及政府農政單位之政策,只重生產,而無市場行銷、技術進級的概念;或許也因為知識水準較低,所以對新知識、技術的獲得沒有太大的意願。
2.早期政府對農會辦理農業相關課程有補助款。所以農會辦的研習班都全額補助,包括講師費、講義、材料費等等;參與課程的學員不用付一毛錢,可是那時開課都找不到學員而且還要推廣員去請農民來上課才勉強開課。現在社大要開課,而且要收費;農民要如何改變既有的免費上課習慣可能花一些時間。
3.開設課程,愈貼切農民需求的課程愈容易招生。例如:生產管理及行銷的課程,我們認為是目前農民最需要的;實際上農民大多數認為:『這是政府、農會的事與我無關,我為什麼要花錢去學?』若開設民宿經營,對於那些擁有山坡地的農民或許可以在農作生產之外增加其收入,有需求才有可能付費來選課。
u王敏州老師:
農村教育可分為兩個面向:一、技術面:如改變生產技術的「有機蔬果生產」。二、產業面:利用地方特色農產設計特色菜單、經營地方特色餐廳等。如何將地方文化及地方產業相互結合,也就是產業文化化。
u歐安肯股長:
1.九鄉鎮的產業類型大致相似,所以每一個農會早期推廣教育較有因應政策性的推動,而社大開課較有主旨性。早期內門竹製品產業曾有榮景,但唯有技藝傳承卻後繼乏力;期待九鄉鎮可將相關訊息連結。
2.
之前內門農會有辦理過農產包裝創意、陶藝、印染、竹編等課程,也發動社區志工清掃閒置舊屋並改造成上課的教室。但目前所需的不只是技術性的學習;就像我們要用竹編編出的不只是可以使用的器具,而是如何賦予它生命。
3. 為讓產業可有延續性,希望社大規劃有系統性、長期性之竹編課程。我們想嘗試將農產品用竹藝品包裝,賦予農產品新生命,讓水果或農產品的包裝回復從前的年代,人們手裡提的是可再利用的竹簍、竹籃而不是會造成再次污染的塑膠袋。創造新的附加價值並開創新的環保意識。
◆王敏州老師:
1. 文化如何產生產值?社區改造。
2. 產業如何文化化?建立品牌、塑造故事性。
u林英清理事長:
就竹子的文化及產業而言,東南亞國家曾經動用國家資源來調查、整理、研究。是否可找尋國內相關研究單位,請他們來輔導與協助。
u鍾景生副主任:
1. 同為竹子產區之東南亞各國也生產許多竹藝品,產品雖然並不精緻但因便宜,所以現在也充斥於台灣市場,故我們要思考如何將產品精緻化、科學化的生產。
2. 蒐集國際研究資源,再研究在地生產之可能性。
u郁德芳理事長:
1.前一陣子忙於石板屋的建造,所以疏於和大家聯絡;現在石板屋已建造完成,這個空間的利用將以生活化教育為主、觀光為輔。未來若社大要在『多納』開課,將可以免費提供社大上課使用。
2.部落人口中以老人、婦女及兒童為多數,婦女又以家庭照顧為重心;若要婦女走出家庭來學習仍有困難。
3.目前原民會補助社區20台電腦,希望最慢明年有電腦培訓課程。
4.其他課程的需求要再調查;招生的方式可將簡章直接送達村民手上、或在村裡掛宣傳布條。
◆曾瑞昇委員:
每個地區有其文化特色、生活方式,未來我們可以致力將農村生活文化讓都市人體驗,塑造當地文化產品。
◆林英清委員:
社大可逆向思考:如何將在地方文化特色做行銷,並且維護地方特色。
◆惠文:
以往課程設計時都以十八週上課為基本方式;但在某些季節或時令常有學員因工作、農忙無法來上課而中斷課程。因此我們正在考慮配合農村、部落地區在農忙、祭典等或季節性地區活動,打破18週的編排方式,設計一學分18小時,或是彈性集中時數上課。
◆王敏州老師:
應各地區生活時間不同調整開課時數,或彈性調整課程學分,是一個很好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