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發展

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黃璋如教授

   記錄整理/詹于諄(東華大學觀光所研究生)

有機農業的起源與理念

 

我們先講有機農業的起源,講到有機農業,大家都會想說那就是跟我們阿公阿媽阿祖以前那個時代農村的耕作方式一樣,也就是說,很多人想到有機農業,就是傳統的、古老的、不合時宜的、不科學的耕作方法。但其實不是這樣,如果我們看有機農業的起源,你就會慢慢想到:「為什麼有機農業很早就開始?」。

 

Justus von Liebig (1803-1873)

 

這位他是在歐洲德語系的國家長大的,他在一個農業化的國家,但是大概在十九世紀開始,就有化學的概念了。這位先生他不是有機農業的創始者,但是他開始把化學的概念帶到農業裡面。

 

有機農業並不是沒有化學的概念,他本身是一個藥劑師,在年輕的時候,就對化學很有興趣,把實驗室炸掉過,他主要的工作在醫學方面,可是他把化學的概念,帶到農業裡面。他那時候就發現,穀類跟飼料作物,特別是豆科植物輪種,可以達成均衡的作物制度,那就是我們現在的概念,一期作物收成後,種一些豆科植物,可以有固氮的作用,那時候就有這樣的概念。

 

他也認為,動物的糞尿,要有計畫且小心的使用,不是說,他很好用,就大量的使用。很多人以為他是好的,全部都是正面的,就大量的使用,其實不見得。他也認為說,農場要成為一個封閉的循環體系,所謂的循環體系,就是說飼料跟肥料,是自給自足的。我們的耕作,或者說我們所有的農業我們一直都強調,要有效率的、自動化的,然後要高經計價值的,所以到後來就變成像工廠一樣。比如說種高麗菜,就全部都是高麗菜;養豬就養幾千頭的豬,全部都是密集化,而且是工業化。他那個時候的概念就是說:「不對」!農場應該是,假如一個農場是一個生態系。動物的飼料是來自於農場,或者農產品、農作物,穀類或者是草,這些動物所排放的排泄物,又變成農場的肥料來源,那這樣他就變成一個循環體系。還有他也認為綠肥跟礦物質可以增加改善地力。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化學的概念在農業裡面。

 

Rudolf Steiner(1861 – 1925)

 

這一位先生是德國人,他是有機農業的創始者,他在1924年,就成立了一個有機農業協會,可以說全世界第一個有系統、有組織把有機農業,向農民來推廣。所以他到各處去演講。他本身是一個人類學家,他早期到農村去推廣,他把化學的概念帶進去,把植物生理的概念帶進去,而且把農民識字、農村合作、農業合作的概念帶進去。我自己是學農業經濟的,當我在學農業合作、農業金融,學很多農民體制的時候,我發現,都是從同一個時期開始形成。他在1924年成立有機農業協會「Demeter」,在台灣,有時候到有機商店去買,你可能會看到個,這是最早的,而且到現在為止,全世界最多的國家有這個有機農業協會,主要在歐洲,可是現在歐洲,因為現在進口有機農產品很多,他們比較喜歡有機農產品,所以像阿根廷、南美、非洲,很多國家,都有Demeter這個協會所驗證的農場。

 

其實德國很多古老的概念,跟我們東方古老的概念很像,譬如說這次我到德國開會,感冒沒有聲音,他們就教我喝什麼植物的茶啦,喝一喝就不會咳嗽,哪些喝了對婦女身體很好,他們這種自然的東西,都非常的棒。Demeter認為,即使收割都要跟大自然的時令相配合,要注意日月精華,月亮下弦、下弦,什麼時候該種什麼,都有時令,其實我們農民曆也是這樣。甚至他們很重視製備劑 (德文稱為Praeparaten),意思就是把很多植物或動物的骨粉,那一類的東西混合起來,最重要的是植物,他們認為有很多的植物有病蟲害防制,或者增加地力或者增加植物保健的功能,所以他們非常重視這個東西,甚至有一些到現在為止還在用。我曾經問過一個,是比較奇怪的,他把石英跟某些植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塞到牛角裡面,然後在月亮上升到某個時候,埋到地下,然後植物在裡面經過發酵以後,然後跟水混合,就可以當作病蟲害防治的製劑,到現在他們還在用這個。

 

我這次到德國,到一個農場,因為他的農場是酪農,生產牛奶的,他參加另一個Bioland協會,可是他的農產品就沒有辦法以有機農產賣出去,因為那附近收有機牛奶的公司,是屬於Demeter這個協會的,他只收Demeter的,你Bioland跟我的不一樣,我就沒有辦法收你的,那這個農場要去找人收他的農產品,別的收牛奶的公司,可是別的公司覺得,你太遠了,我不可能為了你,跑到你那裡,所以這個農場不得以要轉到Demeter這個協會,然後他現在做大的困擾就是,他不會做製備劑,他不會做這些有點類似中草藥的製備劑,那他怎麼辦呢?他說他只好付錢,請人來幫助他,幫他做、幫他用。

 

我要講的就是,我們以為有機農業是沒有化學概念的,有機農業是古老的,其實不是的。

 

關於有機聖經

 

我們再看,在古早以前,在聖經裡面,大概四千多年以前,就有一個概念,「六年你要耕種田地,收藏土產。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人要休息,地也要休息),不耕不種(不耕不種,他還是會長出來,那你也不要去收,為什麼不要去收呢?),使你民中的窮人有吃的(要讓你們社群中的窮人,有東西可以吃,你不要去收,讓他自然收長,如果有收成,就讓窮人去收)。他們所剩下的,野獸可以喫(窮人吃剩的,可以給野獸吃)。你的葡萄園和橄欖園,也要照樣辦理。」

 

那我們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第一個要休耕,第二個你的生活,不要竭盡所能去獲取,要留給別人,要留給窮人,還會有剩,要留給動物,不是說,我吃飽就好,別人不管,也不是說,人類吃飽就好,動物不管,他這個概念就是我們說的有機的概念。

 

有機農業之理念

 

到底有機的概念的概念是什麼?他是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方式。剛剛我們講過,他有農業化學的概念,有科學的概念在裡面。我們講一個例子,這是我在加拿大看到的農場,你看這個農場,各式各樣的作物,他們不是全部都種同一種蔬菜,工業化生產,他有各式各樣蔬菜,這就是多樣化。

       

另外有機農業不是只看他的結果,有機農產品不是看他的結果,沒有農藥,那他就是有機農業,他是從種苗、生產,一直到收成、儲藏、加工,甚至到消費。如果我們買一個有機農產品回來,然後用很好吃的方式,把這個有機食品煮的,變成沒有營養,那也不是有機的概念。

 

這邊也提到儲藏,我們也曾經發生一個案例,一個很認真的有機農民,他很認真很小心去種他的有機稻,而且種得非常好,可是很不幸的,他的有機米被查到,有化學農藥在裡面。結果他就非常訝異,覺得奇怪為什麼會這樣,他說我根本就沒有用農藥,他一直堅持他沒有用農藥,可是檢查再檢查,還是有農藥。後來我們到農場去觀察,他真的沒有用農藥,那他農藥到底哪裡來,後來在追查的過程中,他的老媽媽有一天就招認說:「我看到你倉庫裡面,有蟲蟲飛來飛去,我就拿家裡噴蟑螂噴霧劑噴一噴」,他媽媽覺得,我很愛我的兒子,而且我也很愛我兒子辛苦中出來的東西,可是卻害了他兒子,意思就是,整個過程,都要非常的小心。

 

我剛剛講過,農場飼料跟肥料要自給自足,所以到現在歐洲有機農場的規範,他就有明訂,肥料、動物的糞便,要自給自足,如果你自己的農場,因為規模很小,沒有養動物,那要從其他有機農場獲得。如果有養動物,動物的飼料要盡可能也是有機的,如果你自己的農場沒有有機飼料,你要跟別的有機農場買飼料,可能有小小的部分是非有機的,但是大部分是要有機的。

 

我們也非常重視動植物的自然生長。我們在台灣曾看過,應該種在土裡,他卻種在肥料包裡,他買一包一包的有機肥,挖一個洞,把蕃茄種進去,遠遠的看,我想說奇怪,怎麼農場裡面一塊一塊白白的,他就直接種在肥料包裡面,他覺得這樣方便,但是這樣就不自然,沒有重視動植物的自然生長,就像現在叫你住在水族缸,那你一定也不快樂,可是我們很多農場都是這樣子。在德國,動物要有墊料,而且要有運動場所,你有多少的動物,就要有多大足夠的空間,冬天要在房子裡面,要有保暖,不能就把他關在外面,下雪也關在外面,要有重視動物權,這樣不人道。還有一個,動物畜養要配合農場的面積。

 

在歐洲很重視這個,比如一公頃的土地,一年只能有一百七十公斤的氮投入量,換算成動物的糞便,假設你全部都養豬,可以養幾頭,如果全部都養牛,可以養幾頭,也就是他幫你算好,一隻牛一年的動物排泄量是多少,換算成多少的氮。所以一公頃的農場可能只能養三十隻的豬,這是假設的數字,假設你不要養三十隻的豬,你可能可以養十隻豬、十隻牛、廿隻雞,就是有個限量,不像我們在台灣,我要養多少就多少。我在台灣看到養雞場,他就利用土地,把雞籠架高,還有九孔,現在養九孔,也是一層一層。

 

在歐洲,你的土地多少,就只能養多少的動物嗎?原因是什麼,因為動物的糞便,變成氮,投入到土壤裡面,如果過多的話,就會污染土壤,也會污染我們的河川,所以他就規定,這個一百七十公斤氮的投入量,土壤可以消化吸收,而且對作物是有益的,如果超過,還是放在土地裡面,要不就是你的植物太多氮,另外就是會造成污染,所以他就有規定,你有多少面積,只能有多少動物。

 

我們看台灣,我老家在屏東,我們家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到了我念大學的那個年代,我們家前面小河,有一丸一丸的東西流過去,是一顆一顆的豬糞,那個水已經不能見底,自從口啼疫之後,我們政府希望,特別屏東的養豬戶,希望不要再養豬,我們家前面的小河,其實是灌溉渠道,才又開始清了。這就是養動物的頭數如果不配合土地面積,就會造成污染。

 

我們曾經在鄉間小路寫過很多篇有關有機農業,特別是歐洲的有機農業,我從裡面拿出來跟大家介紹。這個農場在東柏林,是最早有紀錄的,他們住了一些植株來擋風,後來發現,裡面會有一些小動物,他們覺得那些小動物,讓他們的農場多樣化。我去訪問的時候,我覺得奇怪,因為東德大部分是種穀類,很大片種植,一個農場就幾百公頃,如果你們用大型的機械來耕作,種了這些小樹叢在裡面,不是很不方便嗎?他們說這樣放有兩個功能,一個有擋風的作用,一個讓小生命在那裡生存。這種情況我們很難想像,我們砍樹都來不及了,我們土地又不大,哪有空間留給那些樹、留給那些小動物、雜草,可是他們故意留下。留下來的目的,最初他們只是好意,以為可以讓大自然生長,但是後來發現,對他們也有很大的好處,就是建立多樣性,對他們來講,他們是受惠,而不是犧牲。

 

我們再看這個農場,有各式各樣的作物在裡面。我記得有一個神農獎得主,他是一個優秀的農村青年,他跟我講,他本來在台北縣一個工廠擔任幹部,他回到家鄉經營有機農場,他的老爸爸受不了他的農場,長了這麼多雜草,每次都叫他噴一噴除草劑,每次他爸爸都罵他不做事,很懶惰,都不去噴農藥,覺得他怎麼都不好好管理自己的田,他覺得像我以前管理的多好啊,都沒有雜草,也沒有病蟲害,他覺得這個年輕人真的無可救藥。一直到他做了一期又一期,病蟲害已經沒有那麼嚴重,可以收穫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發現,為什麼那麼多人來看他兒子,每一個人都很尊重他的兒子,又有大官教授、各地的學者,還有很多遊覽車來拜訪他兒子,他開始在想:「奇怪,難道我錯了嗎?」。我們要讓年紀大的人接受有機農法,真的有困難,可是年輕的人,慢慢會接受。長一點雜草有什麼關係,我如果有人力,我就去把他弄掉,如果沒有人力,我就加油讓我的菜長的更大,草變成弱勢,那我的菜就可以收成。甚至他還養椿象,放到菜園裡,他爸爸覺得還養蟲簡直不可思議,而且很多人都來看他養蟲。

 

這是我們這次去參訪拍下來的。這個有機農場因為德國很多人喜歡養馬,有錢人就把馬寄在農場,有點像馬的旅館,有錢人空閒的時候,就到那裡住一個晚上,然後騎馬。他的穀類收割好,桿子捲起來,可以餵動物。每個畜舍都有墊料,請問雞呢?你想想機喜歡睡在哪裡?(高處),對,所以雞舍就在這裡,讓雞可以飛上去,窩在那裡,這就是動物福利。在有機的畜產規範裡面,有規定,動物不可以全部都是飼料跟乾草,要讓他們可以享用青草,每天叫你吃罐頭你也受不了?牛也不要。

 

有機農業之相關名稱

 

有機農業的相反,很多人都說「無機的」,有機無業相反、相對的名詞是「慣習農業」,我們不可以講傳統農業,為什麼?因為是什麼時候的傳統,如果是阿公時候的傳統,就跟現在的有機農業很像,只是那個時候沒有化學的概念,沒有科學的知識,現在已經有科學的科學的知識,現在的有機農業很科學。

 

為什麼用「有機農業」呢?英文叫「organic」,這個字翻成中文就是有機,因為有機化學也用這個字。但是其他國家不一定要跟人家一樣。歐盟的國家用同一個法律,可是每一個國家認為,我在我的土地上,我要用不同的名詞,希臘跟法國用的是「Bio」,意思是,我要按照生物的自然性來做我的農業生產方式。德國、西班牙、丹麥用的是「Eco」(生態的),也就是在做農業生產的生個系統,是從生態的概念。當然有些協會,比如Demeter,他用的是「Dynamic」,這個字是「活潑的、多樣化的、動態式的」,這個字很難翻,只能翻成動態。在日本,有人叫「自然農法」,我覺得這個字非常好。早期的時候,大家對有機農業不是很了解,就分別對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生態農業、自然農法,分別去做比較,這跟這有什麼差別,其實,我問各位,請問「好人」的定義是什麼?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叫好人?第一個他要把錢分給窮人;第二他在路上看到不公不義的事,他要打抱不平;第三他應該怎樣怎樣,每一個人對好人的定義都不一樣,那這樣,有點麻煩對不對。

 

有機農業也是一樣,每個人對有機農業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評價。例如有的人認為,有機農業要在太陽底下,如果你搭棚子,對不起那不是有機農業。有的人做液肥,有的人認為那不是有機農業,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那怎麼辦呢?各國有各國不同的理想,每個有機協會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最後我們就定義,有機農業只要合乎法規,合乎規定就好。就好像怎麼證明我到底是不是好人,就到警察局拿一張「良民證」,警察怎麼看我是不是良民,就看我有沒有犯罪紀錄,我如果沒有犯罪紀錄,就表示我合乎這個國家的法律,我合乎國家的法律就是好人,同樣的,有機農業也一樣。每個人對有機農業的想法不同,你只要合乎你所應該遵守的規範就可以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協會會去制訂規範。

 

有機農產品可靠嗎?

 

再來是:「有機農產品到底可不可靠?」,有機農產品有沒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可能?什麼叫劣幣驅逐良幣?現在假設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五十塊,這五十塊有金字做的、有銀子做的,還有現在的銅板,你去買東西同樣都是五十塊,雖然都是五十塊一樣大,你會想這個黃金做的五十塊,他的價值比較大,我用現在鎳幣的五十塊,同樣就可以買到五十塊就可以買到便當,我幹嗎要拿黃金做的去買一個便當,所以在市面上流通的,會不會是黃金做的?不會,大家都把黃金做的留在家裡,每個人出來交換的錢幣都是鎳幣,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我們來看,假設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假設有兩種,一個叫真有機,一個叫假有機,要生產真有機,生產成本比較高,要15塊假有機,根本不是有機,生產成本只有6塊,通常在有機市場,先假設各一半,假設消費者知道,在市場上買到真有機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買到假有機的機率也是百分之五十,那消費者就會想,我用十五塊買和用六塊買,各位,你會用十五塊買,還是六塊買?那我可能用十二塊買,買到真的跟假的機率都是一半一半,這是個簡化的模式。如果大家都這樣想的話,大家都用十二塊去買,也許有一些真有機農民他可能規模比較大、生產效率比較高,他可能可以有比較低的生產成本比,但超出十二塊的人沒有辦法生存就退出市場,那生產成本比較低的可以留下,所以真有機的市場就開始降低,那假有機的人覺得,我用六塊生產,你有十二塊跟我買,太好了,結果假有機的市場佔有率就提高。如果消費者知道,我買到真有機的機率愈來愈小,買到假有機的機率愈來愈大,那我願意付的價錢就愈來愈低,如果真的這樣下去,就會變成真有機的市場佔有率愈來愈低,消費者願意付的價錢也愈來愈低,請問這個市場會變成怎麼樣?就會崩掉,因為沒有人願意付適當的錢買真有機。

 

「資訊不對稱」與「信號放射」

 

在經濟學裡面有個概念,叫「資訊不對稱」跟「信號放射」,這是什麼意思呢?在有機市場,也可以用這個概念。我們買東西一定有買賣雙方,買方的資訊比較少,賣方的資訊比較多。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我對東西的瞭解,一定比店家少,譬如我去買一碗板條,我不知道這個板條是麼做的,他是不是用黑心太白粉做的?我亂講假設的,他的蔬菜是不是用有機的?他的水是不是乾淨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放味精,我也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反正我有得吃,可是我對他的瞭解不多。可是那個老闆,他可能是很細心做,他的爌肉都是很精心製作,他也知道他的菜怎麼來,跟那個人買的,他的瞭解比較多。

 

買方的資訊比較少,一般來說是這樣,賣方擁有資訊的鑰匙,通往資訊的門,那子麼辦呢?買方想,我常常被騙、上當,或者常常不知道我買的是什麼,我們就來想辦法,看看怎麼篩檢,來保護自己,要怎麼樣篩檢呢?賣方就得放出信號證明自己,買方希望我是怎麼樣的,我就要來證明我達到買方要的,所以他就要放出信號來證明,有達到買方標準。這個信號在有機農業裡面,可以說叫做「驗證」跟「標章」,「驗證」就是我已經達到某一個標準,這個標準誰來看,就是驗證,就好像如果我要去找工作,我是勞力的賣方,雇用我的人要不要雇用我,他要怎麼辦呢?他會希望我給他一個證明,怎麼證明?可能是畢業證書,假設是台大機械系畢業的,他可能通過台大各式各樣的考試,這就是一個驗證,那標章呢?就是台大的畢業證書。

 

我們在有機農業裡面也是一樣,有機農產品有一個考試的制度,有一個有機的畢業證書。

 

台灣有機農業之相關驗證規範

 

在台灣,政府機構裡,最早期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有定一個「有機農業生產流程」,後來農委會公佈了一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2003年,政府公佈了一些事項,這些事項包括第一個管理作業要點,定義什麼叫有機農業,然後該怎麼做驗證,然後驗證單位要怎麼被審查,然後農民要輔導,假如是作物的生產者,他要合乎「有機農業生產規範—作物」,如果你是畜產,就要合乎「有機農業生產規範—畜產」這一個規範。

有機農產品驗證之發展

 

那誰來考試呢?誰來幫農民檢查,看他合不合格,就有所謂的驗證。驗證跟認證到底是什麼?驗證是來檢查我們的,假設古先生的有機農場,他要得到畢業證書,他就要參加驗證,另外還要有一個更上層的機構,來檢查這些驗證的機構,來檢查古先生的機構,會有一個更上層的機構來認證他,在日本叫認定。現在農委會在推「安全農業法」,訂定了以後,就會去牽涉到有機農業的規範,也可能會改變,現在還在研擬當中。

 

有機農產品驗證之發展

 

有機農產品的驗證是怎麼發展的呢?我個國家都是一樣的,我們也是隨著這樣。各位看,綠色的部分是已經納入規範,紅色的是還沒有納入規範。我們的產品,早期是對作物先規範,有了作物慢慢的推動,到200310月,有動物的規範,動物目前只對畜牧業,漁業和蜜蜂也還沒有規範。在歐盟國家,蜜蜂已經被規範的,漁業還沒有,因為魚的生產更複雜。

 

我們看世界上,一般都是初級產品先規範,然後才慢慢進到加工包裝產品。在台灣,加工產品還沒有被規範,現在農委會在制訂加工的規範,可是現在才開始,這對我們台灣有什麼不好?第一:有機農民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剩餘的東西,沒有辦法利用,第二:一般有機蔬菜大概廿六到四十塊,可是隨便買一個有機苜蓿粉、有機黃豆粉,都是幾百塊。你會發現加工過的價值比較高,所以我們希望加工的食品可以趕快有規範。

 

在台灣,我們現在只有對吃的食品有規範,可是在歐洲,已經開始只要按照有機農業方式生產的纖維或者是林產,包括:棉花、絲、麻,還有羊毛,只要有機的羊,生產出來的羊毛,就是有機羊毛。還有飼料,因為飼料也有有機的農作物的產品,他也有規範。

 

可是目前在台灣,我們的畜牧產品有規範,卻沒有人來驗證,沒有一個驗證機構願意來做這個,因為我們畜牧產品的驗證規範,因為在台灣,如果你要有一個大的牧場,幾乎沒有人做的起來,除非你只養幾隻雞,在田裡跑來跑去,或者稻鴨生產,才有可能,可是這些農民,覺得這太複雜了,不去做驗證,所以我們的畜牧產品,沒有驗證機構,也沒有人被驗證。

 

我們有進口的有機產品,可是也沒有做驗證,所以各位到有機商店,看到很多進口的有機產品,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至少我個人看到,德國有一種麥汁,很好喝,我在台灣看到有人賣有德國有機麥汁,可是我看標籤,德文沒有一個字提到有機,可是中文他卻說他是有機,卻沒有辦法,因為我們所有的有機規範,沒有規範進口產品,因為沒有法規作後盾,無法可管。

 

有機農產品驗證之發展

 

認證機構有一個認證體系,以前我們有所謂的全有機跟準有機,「準有機」是對一些長期作物,因為長期作物例如果樹,他如果生病死掉,對農民來講,他辛辛苦苦種了四年,他還可以在生產的年限就沒了,而且果樹可能一年收一次或兩次,大部分收一次,如果這一次沒有收穫,一整年就沒有收入。所以當時就准許「準有機」用很少的農藥還有化肥,可是隨著消費者要求愈來愈高,進口產品的壓力愈來愈大,還有我們的生產技術也提升,所以現在沒有「準有機」這個東西。全部都是「全有機」,也就是說現在的有機農業,不可以用化學肥料跟化學農藥。

 

但是有一個叫「轉型期」,什麼叫轉型期,就是要讓土壤可以休養生息,也就是從今天開始申請驗證合格,開始生產的兩年內,都要按照有機農業方式生產,但是你的產品不可以叫有機農產品,要叫做「有機農業轉型期產品」,但是長期作物要三年,因為植株需要休養三年。但是畜禽也是有轉型期,但是目前沒有驗證單位。

 

有機農場接受驗證之必備條件

 

台灣有機農場要接受驗證要有一些條件,人也要接受訓練,土地跟用水不可以有污染,農場要跟別人土地要有區隔,最好有一段距離,最好是封閉式的,所以現在農委會在推集團概念,因為如果這邊一塊、那邊一塊,旁邊都是慣習,他一噴農藥,風一吹,就把有機農產品污染了,所以要有區隔。在美國他們是有一個緩衝帶,譬如說我們農場在這,他的農場在那,相鄰的緩衝帶也種植農作,但是不當作有機農產品販賣,當作一般產品來賣。

 

農場檢查項目

 

有機農民很重要的是,要按照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基準來生產,產品的買賣、資材的買賣使用,這些都有規範,還要接受檢查,每年要接受有預告的檢查,有時候也有不通知的檢查,檢查環境、土壤,看看有沒有問題。一開始先檢查有沒有重金屬、有沒有污染物,先用看的,之後有嫌疑的話,他會再抽樣去做檢驗,因為檢驗很貴的。還有資材使用的紀錄,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查他農藥的殘留物。所以我們不是看他的最後,是看他的整個過程。

 

我們的有機農產品是不能有農藥殘留,如果檢查出來有低於政府規定的量,他不會被政府處罰,但是會被有機農業的體系處罰,他可能會被除名。

 

有機農產品之標示

 

還有產品要有適當的標示,這個非常重要,你如果看到有機農產品,他上面寫「農委會輔導」,錯!農委會輔導無效,每一個東西都可以給農委會輔導,現在很多東西都有農委會輔導或者大學輔導,如果要賣有機農產品要看是不是有「農委會認證」或者是「農委會輔導認證」。

 

另外還要看是不是有產品名稱、生產者的姓名、地址、電話,一定要有生產者,表示生產者負責任這樣才合乎農委會規定,還要有驗證機構的資料,表示你有問題才可以問這個機構。還有產品不得宣稱有醫療效果,我們曾輔導的有機商店,在學習製作電子商店的過程當中,結果有人在網頁上寫,「南瓜有防癌的效果」,被罰了三萬塊,他覺得很冤枉,因為他到處看到的資料都說,南瓜有防癌的效果,事實上他根本也沒有賣南瓜,所以不可以宣稱有療效。

 

各國有機農產品之驗證與標章

 

各國的有機農產品驗證與標章發展的歷史都一樣,先由一個協會來做,協會作了以後,農民跟消費者覺得希望政府來做,消費這希望政府來幫忙把關,農民希望政府幫忙背書,所以慢慢就有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做,當地方政府做的還不錯,大家就會希望國家來做。

 

在歐洲那麼多的國家,他們的產品可以互相流通,後來就想,是不是可以做一個歐洲聯盟共同的標示標章,聯合國也有相同的法規。

 

各國標章內容參照投影片。

 

國家有機農產品標章

v     官方設置

v     民間設置

v     官方設置由民間管理

Ø      免費使用

Ø      自由使用

Ø      可配合其他標章

Ø      由法律規範,對違規者處罰。

 

台灣驗證標章

 

國際美育自然基金會(MOA

這早期其實是一個日本的系統,到台灣扶持了這個基金會,來做有機的推廣跟認證。

 

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

這是早期農業界輔導產生的,他們有做三年有機農產品,這是長期作物,兩年的是短期作物,這是有機農業轉型期。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PA

見投影片。

 

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

他們在2002成立,他們還在認證的審查程序中,還沒有通過農委會的認證授權,但是他表現還不錯,後起之秀。

 

中華民國有機農業協會(COAA

很早就成立,可是一直沒有通過農委會授權認證。

 

各種標示考考你

見投影片。

 

有機農產品之產銷概況

 

台灣目前有機農產品的面積,大概一千多公頃,佔全台灣耕地,大概0.1%,目前到去年為止,五百多個合格的有機農場。

 

歐洲有機農產品的運銷通路

 

每一個國家都不一樣。德國很早就開始發展,都是以直銷跟專賣店,農民直接賣給消費者,有的時候是共同購買。另外一種是專賣店,譬如有機商店,或者在德國有很多賣自然食品的,或者是改革商店,賣一些比較健康的商品。但是後起之秀,項瑞典、英國、丹麥,他們比較晚開始,一開始就進入超市,結果我們發現,以超市為主的國家,他們的銷路或者市場的成長非常快。

 

早期大概三、四年前,我對超級市場沒有很大的信心,我以為台灣跟德國的情況會比較像,我也以為德國的那種方式會比較穩健,因為跟農民直接買,或到專賣店去買,這些人的忠誠度比較高,他們對有機有理解,認定我就是要吃有機農產品,所以他就固定去買,我以為這樣的銷路會比較穩定,而且會發展的比較快。可是沒有想到在超市賣他們的成長率跟佔有率很大而且很快,我們就想為什麼?後來看一些研究發現,忠誠的消費者成長很慢,可是那種因為碰到機會購買的人很多。假設對有機農產品忠誠的人有百分之一,這些百分之一要再成長要花很多年,可是剩下來的百分之九十九,到超級市場偶爾買一把,在超級市場賣的量,就不得了,不是每天很忠誠,但是那個量加起來很驚人,就發現超級市場是個很重要的通路。現在在台灣也有很多的超級市場,有在賣有機農產品。

 

有國家標章及價格不超過一般農產品價格一倍半之國家,市場佔有率較高。

 

有機農產品購買管道

見投影片。

 

有機農產品之市場區隔

 

依橫軸是購買意願縱軸是購買頻率,我們如果把消費者分為四種:

矛盾(挑剔)群:

對農藥之使用與檢驗、水耕產品、有機質肥料的信心最低,最不重視可信度,對農產品的內在及外在品質之重視程度低。稍重視外觀及方便性,但稍不重視素食、家庭與環保。平均年齡最長,工作職位以基層行政為多。

 

忠誠群(購買意願高購買頻率高):

對化肥、除草劑最無信心,對有機質肥料最有信心,最重視產品之內在及外在品質、可信度、素食、重視家庭與環保,最不重視外觀及方便主義。年齡介於31-50歲之間,學歷較高。多為服務業(公務人員),主要在有機商店購物。

潛在群(很想買又沒有買):

對化肥與除草劑、農藥與水耕,以及有機質肥料等均較具信心,最不重視素食、家庭與環保。較重視產品內在及外在品質、可信度以及方便性,最重視外觀,較重視方便性。平均年齡最低,平均學歷最高,工作職位以專業人員及高級主管或基層主管與技術人員為多,傾向在超市購物。

矛盾(挑剔)群(常常買,又說他不想買):

對農藥之使用與檢驗、水耕產品、有機質肥料的信心最低,最不重視可信度,對農產品的內在及外在品質之重視程度低。稍重視外觀及方便性,但稍不重視素食、家庭與環保。平均年齡最長,工作職位以基層行政為多。

無關群(不想買也不會買):

對化肥、除草劑、農藥使用及水耕產品最有信心,最不重視可信度、產品內在品質、外在品質與價格,最認同方便主義。對有機肥料較無信心。稍不重視素食、環保與家庭,較重視外觀及美味。年齡以31-40歲之間者最多,平均教育水準最低。基層行政人員最多,傾向在傳統市場購物。

 

各國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之需求、各國消費者食用有機農產品的原因

見投影片。

 

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瞭解、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信心來源

見投影片。

 

我國國家標章之草案

現在我們的標章,還是用CAS標章,上面加註有機農產品,字小小,可是我反對,有機農業界都反對,因為CAS是給所有農產品都使用,跟有機農產品有什麼關係。而且以後這裡可能有兩個CAS,一個是吉園圃,一個是有機農產品,沒有認真看看不出來,可是有機採很嚴格的驗證,吉園圃沒有那麼嚴格。

 

有機農業尚待努力之處

目前我們到農場去抽驗,抽到不合格比率小,到賣場去抽驗,不合格比率高,表示這中間有漏洞。在歐洲,如果你有經過分裝分切,就要經過認證。在台灣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驗證單位能加強把關,還有我們的有機技術,還有待發展,因為我們在亞熱帶,病蟲害比較多。

 

我們現在也有一個,叫「品質監測」,到農場或者賣場去抽檢,五月底有抽到一個農產品有農藥殘留,可是那個農民說,我絕對沒有使用農藥,驗證機構也打包票,這個農民不會用農民,後來檢查結果,他用了號稱是有機菌株—速力菌,速力菌在有機農業可以用,他用的速力菌是人家跟他推薦的,是他去上課的時候,人家跟他推薦的,他就買回來用,裡面居然有農藥,結果就被抽到有農藥殘留。品質監測的結果,只要你有農藥殘留,你的名字就會被登出來,可是那個農民沒有被登出來,為什麼,因為大家覺得他很冤枉,因為他按照人家的推薦。這原因出在我們的有機資材,沒有審查的機制,我們規範裡面規定的,都是元素跟原料。比如說,速力菌可以用,可是市面上有一百多種速力菌,參差不齊,到底我們該用哪一個,他可能搞不清楚,他可能很冤枉,消費者可能更冤枉,所以我們希望能有資材的審查規定,這是未來要做的。

 

有機農業推廣與產銷之迷思

 

剛剛我們講的,有機農業不是傳統的、不科學的方法,有很多人包括農民,有這個想法,甚至連農會、改良場的人也是。我曾參加一個有機農業協會開的課程,他們請了一個改良場的人來演講,他就講「沒有農藥的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的」,這個是很嚴重的錯誤,有機農業雖然看起來沒有效率,可是他是把人善加利用。我們常常什麼東西都要講求效率、機動化、降低成本,到後來變成失業的人一大堆,東西生產了一大堆,然後垃圾變成一大堆、浪費,為什麼不東西賣的貴一點,讓大家都有工作可以做,我們沒有吃那麼多、不用買那麼多嘛,這是可以做的,所以我覺得有機農業是比較合乎人性的,用更多的人力,讓農村的就業機會增多,我們就要願意用更高的價格來買有機農產品。

 

還有有機農場常常有蟲鳴鳥叫,很多農民認為,只要有蟲有草,就要給他趕盡殺絕,這是不對的,這樣就不能達到生態平衡。宜蘭縣農業局的局長曾經跟我說,他的家前面就是農園,他剛開始要做有機農業,他剛開始就不去管他,也沒有噴藥幹嗎,然後草就長的很大很多,非常旺盛,過了第三年,他也不管他,反正就可以採收了,吃不完還可以分送親朋好友。他就講說,有機農業一開始按耐不駐會很想噴農藥,要忍住,過了兩三年,自然達到生態平衡,達到生態平衡後,蟲也吃了一點、鳥也吃了一點,人也可以吃,可是一開始要忍耐。

 

再來是有機農產品比較貴,只有有錢人才能負擔,大家都以為這樣,有錢人才會吃有機農產品。可是根據研究,愈有錢的人,他並沒有時間在家裡吃,他都在外面吃,吃不到有機農產品。德國做了一個長期調查,吃有機農產品的家庭,他們花在食品食物的費用比一般人還要少,因為吃有機農產品的人,他會買原料回去自己做菜,最便宜的原料,自己做第一個衛生健康;第二個他可以不用在外面買,會比較便宜,所以他們就發現,用有機農產品的人,他們大多在家裡吃,不是在外面吃,所以他們的花費沒有一般的家庭大。

 

在台灣,有些遺憾的是,有機農產品的銷路還沒有打開,有些有機農園,他比較會行銷,他的銷路打開後,他的生產不夠,他就請別人種,我們真的有發現這樣子,還有銷路好了,為了減少生產成本,又回到原來工業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這也是一個遺憾,這樣是不對的。

 

還有早期台灣是農牧綜合,我在念大學的時候,農委會那時候是農復會,他們在推的是「農牧綜合」,曾幾何時,大家全部都是畜牧,或全部都是農作。我剛剛講,飼料跟肥料要在農場內可以自給自足,我們在台灣很難,但是至少要有這種概念,現在愈來愈多有機農場朝農牧綜合,這非常好。

 

另外有機農產品不是生機飲食,生機飲食不見得就是有機農產品,還有人認為,生機飲食就是要生吃,其實不見得,在台灣很多農產品是不可生吃的,在國外,他們生吃的是某一些蔬菜、煮熟吃的是某一些蔬菜,我們在台灣,煮熟的比較多,生吃的比較少,有一些做生菜沙拉的蔬菜,如:包心萵苣,這些都是溫帶的東西,我們在台灣硬要把他種出來,還有一些芽菜類可以生吃,除此外,其實很多蔬菜不適合生吃,例如四季豆,另外因為我們有用堆肥,有一些寄生蟲,所以也不適合生吃,前些日子在蔥上面有一個廣東嗜血性寄生蟲,這一定要煮熟吃。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我們有機的從業人員,還要接受營養、生態學的概念。很多有機商店,他都講很多什麼能量啦,其實不是我們要的,但是他們一直推,推到這個變成最重要的,我覺得蠻遺憾的。

 

還有國產有機農產品不如進口,錯!我們在台灣真的很認真為有機農產品把關,反而進口的沒有法律規範。

 

接下來我想跟各位介紹我們的網站,我們有兩個網站,一個是「有機農業資訊網」,一個是「有機產業電子商務網」。只要到搜尋網站,打「有機農業」,就可以連到我們的網站,進入我們的網站可以免費訂閱電子報。裡面最重要的是,我們有驗證管理系統,各位可能進不去,這是驗證單位要把所有的資料key進去,還有「品質監測」待會會為各位做介紹。除了這兩個以外,各位如果想要瞭解有機農業、政府規範,還有標章、認證單位、生產技術、消費需知,還可以留言。我們這裡還有網路市場,這裡有所有有機農民、商店的資訊,免費開放,裡面還有很多我的論文,歡迎各位去看。

 

「品質監測」這邊第一塊五月到十二月,你看去年七個月檢驗不合格的比例比較高,然後愈來愈少,表示這個有用,自從我們「品質監測」在網路上公布,大家都很小心,監測到有農藥,有給他申訴的機會,再檢查還是有,他就是有,施壓是沒有用的,我們會公布農場、賣場的資料、哪一個品牌、哪一個驗證單位,所以大家都很小心,被檢驗不合格愈來愈少。

 

左邊這三欄,市政府認證的驗證單位,我們發現「慈心基金會」最優秀,右邊這一堆,有一個「中華有機農業協會」,被抽驗到的件數蠻多的,後來就比較少了,因為他們的農民也愈來愈少,還有一個「台灣寶島有機協會」,也沒有被監測到,可是他們的農民比較少。右邊有一個,「未經驗證但自行標示有機農產品」,一開始很嚴重,百分之十二,可是現在賣場也漸漸不敢賣沒有標示的,因為只要被抽到,賣場也會被公告,我們發現,驗證系統使市場慢慢正常化。

 

讓我們一起來過有機生活

 

我們鼓勵大家一起來過有機生活,要怎麼過呢?第一要瞭解有機農業之生產理念、接受有機農產品與一般農產品之差異。有的人說,他一定要買又大又有重量的,有些芭樂、青椒、小黃瓜,長的又圓又大,其實可能是打了生長素。第二要認識標章,我們如果認識標章,我們就會幫助有機農業走向合格化。最好是支持跟我們購買農產品的農民,他們很辛苦,我們偶爾去看看他們,鼓勵他們,監督有機農場。如果到有機商店,那些沒有貼標章的,就問他「沒有貼標章,怎麼在這裡賣」,或者說「我要買某標章的產品,你怎麼沒有賣」,久了以後他會發現,消費者的要求是這樣,有貼的他才要。

 

有機農業驗證機構也需要協助跟監督,另外要立法,如果有更多的人支持跟監督,會比較容易。

 

有機農產品的特徵

如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