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農業論:在日本推動城鄉交流的意義及課題

主講人德野貞雄(日本熊本大學文學部地域科學科社會學教授)

 心得整理/宋盈瑩(花蓮師範學院社教系學生)

 

農村工作坊的課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來到了第三天,今天早上的課程是由來自日本熊本大學文學部地域科學科社會學系的教授德野貞雄老師所主講,講題是「生活農業論:在日本推動城鄉交流的意義及課題」。首先,他先為我們論述日本的糧食及農業發展的現況。一般我們都會覺得日本是個已經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的先進工業國家,理當人民生活富裕,經濟能力厚實,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沒錯,但如果換個角度,從糧食自給率來看,則日本算是個先進國家嗎?以德野教授的認定來說似乎就不是了,因為日本現在的糧食作物大量仰賴進口,以2005年來說,日本國內穀物自給率僅28%,食料自給率僅40%,反觀大豆的進口率竟高達97%,僅3%是日本國產的,大概只有白米還多是由日本國產,這樣無法自給自足糧食生產的國家,德野教授即不認為他是個先進工業國家。在這樣大量進口糧食作物的情況下,部分的日本消費者也開始擔憂這些進口的糧食品質是否優良、是否能吃的健康,因為國外採用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在盡力提高產量的前提下,自是施用了許多化肥、農藥,沒有人能保證這些農藥是否會殘留在作物裡,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另外,撇去對人體可能有的作用不說,對我們的環境呢?

這些噴灑在土地上的農藥,長年累月的積在土壤裡,下雨的時候可能會跟著雨水一起流入地下水層,或是跟著地表的逕流流到湖泊、大海裡,屆時對湖泊、海洋的生態亦造成危害。而部分的日本農民也感知到這一點,自動自發的開始尋求不使用農藥和更符合生態平衡的耕作方法,於是開始有了所謂的「稻鴨法」的出現,即現在在台灣愈來愈受到重視的有機農業使用的農法。

接下來,德野教授說到日本農業衰退和農村漸次凋蔽的問題,他認為由於工業化和都市化後,農村人口外流到都市或都市周邊工作,留在農村繼續生活耕作的人大量減少,這些在都市工作的人以購買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農產品,使得農業型態或說是社會型態在根本上對人們的意義發生重大的轉變,所以儘管日本是個擁有相當高技術的農業的國家,但如果願意從事農業的人口愈來愈少,農業還是會不停地衰退,台灣地區亦然。又,以西方資本主義所提倡的以低成本、大量生產為指導原則的商品生產模式來生產農產品是否會賺錢呢?大規模機械化搭配上農藥、化肥的使用,的確是可以儉省相當多的人力和時間,比起小面積的精耕細作或許是較符合所謂的經濟效益,但根據一些數據指出美國稻米的單位面積生產成本實際上是高於台灣地區的,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大量的補貼其稻米出口,恐怕美國的稻米在台灣是不具競爭力的,所以怎麼能說農業是不適合發展的呢?就算跟其他的產業相較之下它的產值是比較低的,但是這不過是一種陷於「價格」的迷思,「價格」並不等同於「價值」,故不該以其產值來和其他的產業做比較。因此,德野教授提醒我們應從「生活」的角度取代「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待農村的發展,因為農產品的性質跟一般的商品性質有其根本意義上的不同,農產品並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兼具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糧食」的角色,每個國家還是應保留其原有的農業,不該將農業視為落後的象徵。然而,近幾年來我們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小農的普遍貧窮現象,依據實際的資料指出,農業及其附加行業(如:加工、服務、流通)的產值是有明顯增加的,但為何農民的所得卻是不停地減少,這些增加的錢竟然無法流到第一線的農民手中,是平白的消失掉了嗎?當然不可能!應該多半是由中盤商或提供加工、服務的業者所得到了,被剝削的還是辛苦耕種的農民,所以如果實行產銷結合的模式,生產者和銷售者都是同一個農家,那麼將可減少農民的被剝削,有助於農民所得的提高,消費者也可以獲得比較安心的農產品。

近來我們常可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各級縣市政府為了挽救日益衰頹的鄉村地帶,常常以發展觀光業帶動鄉村繁榮為手段,企圖以大量的觀光人潮帶來商機,針對此現象德野教授說到,要復興一個地域最基本的方式應該是將本地民眾視為主要的消費者才是,觀光客僅可視為額外的消費者,因為一些基本的行業,如理髮店、文具店、五金行等,觀光客通常是不會去消費的,對於整體地域的活化功效並不大,因此還是不該過度期待觀光客所能帶來的助益,而應該一起共同尋求整體能共榮的發展方式。最後,德野教授就他長期和農村居民互動所得的感想說了很多,這也是最令我感動的一部分,他說到在日本有許多年長的農民都以身為農民、能一直從事農業而感到很幸福,這是一種對自身的職業感到認同與驕傲的心情,所以就算再辛苦,他們還是可以在辛苦中找到快樂、滿足的地方,我想台灣的農民對自己的職業應該也要再多一點認同,不可否認的在台灣從事專職農民的確是相當的辛苦,一年到頭難有好好休息的時候,有時一個颱風來襲,可能辛苦幾個月將要收成的作物就這麼泡湯了,我沒親自做過農事,也不敢說我真的能體會那種辛勞,但是現在的我是滿傾慕農民與天地自然一起生活的感覺,如果有機會也想體驗看看農民的生活,也許這樣的想法太天真,但是身處在都市社會中的那種緊張和冷漠何嘗不令人辛苦呢?總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認同自己的職業也認同別人的職業,做著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不只是隨著社會主流價值走,大家也能多觀照我們的環境、農民,讓每個人都能生活的更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