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城鄉有機網絡 引言人/黃湘蘭(羅山有機推動委員會行政秘書) 莊盛晃(苗栗苑裡城鄉生機聯盟) 林孝信(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心得整理/李彥志(台灣環境與災害政策學會研究助理) |
<簡述> 由三位引言人先分享來自花蓮縣羅山村、苗栗縣苑裡鎮的社區實務經驗,及對社區大學所賦予功能的期許;接著主持人開放與會者提問、發言,引言人回應與共同討論,最後由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林英清作結語。
引言人黃湘蘭提到社區的發展要有本身的成長,和外力的協助與支持,經由互助,掌握社區延續性,並以大事紀、工作日誌等方式記錄下來;莊盛晃談社區工作要有創造力、想像力,透過「組織」來行銷,提到高雄市有「都市水稻」的構想、宜蘭縣的稻米「股東制」生產,和以傳統作法改良的「鴨間稻」,及「自由動物農莊」、「區域生鮮」等的創新思考,打破既有市場、「規模經濟」的思維。 林孝信對於社區大學的詮釋,為「解放」知識,但不等於「否定」知識;應追求知識的平等,各有所長,應互相尊重。 與會者的提問主要有幾方面,首先對近年來中央各部會的施政計畫當中,皆有提到「社區」,請教實務的社區工作者如何看待。莊盛晃認為可當成政府另開資源供應管道,縮短城鄉差異的方式,重要的是塑造社區的主體性和優勢。
接下來的發言,提到社區營造中心需要「在地化」,社區的組織運作當中,基礎「行政人員」的維持不易,是一項主要問題;建議各社區營造中心在「輔導」之外,也能提供初期的「服務」。 旗美社大賴梅屏建議以社區大學作為城鄉交流的「平台」,以解說員訓練等課程,提供不同地區居民更多的學習和相互認識的機會,再進行地區互訪、交流和整合。農村解說員講師黃蘭森認為,社區本身應先進行「人的改造」,加強社區的處理能力後,再談活動企劃與辦理。 農糧署南區分署陳勁宇提到,目前農業主管機關的思維與行政規範,確有應重新檢討之處,未來應與相關民間社團多進行交流,參與類似的討論會。
最後的提問為社區大學或社區工作中,對於「青少年」的經營,是否有納入考慮。林孝信回應現行社區大學的推廣教育,對「年齡」還有所限制,以成人為主,但可作為未來思考或發展的方向;來自雲林縣西螺鎮的林志勳分享埤頭社區發展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帶動青少年的自主、社區認同的經驗。
<心得> 在鄉村社區中,每個人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如農業生產者、行政管理人員、輔導服務單位、商業經營者、教育人員等,還有基於相同理念結合的團體,進行個別和團體間的互動,重要的是要能「各取所需」,但需留意不應造成其他個人、群體的不便或損失。 社會發展下的結構性現象,是大家所共同面對的,特別是近年來農業結構的轉變,是當中顯著且影響深遠的,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和因應;以下從個人、社區、城鄉關係到整個社會層面來討論。 以個人、或家計單位的尺度來看,農業生產的改變,主要為經濟因素,還有時代背景、技術引進、個人心理等,無不期望辛苦付出的能有所回報,當然重要的是要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並兼顧身心健康;擴大到社區層面,在鄉村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生活物資、婚喪喜慶的互通有無,甚至相同產業的交流、聯合產銷,都是藉由社區可發揮的功能,這是以個人、家庭和社區為基礎,所能建構的共同生活體。 從社區再往外推展,一為不同社區之間,另一則是鄉村和城市的關係。社區之間需要的是交流和整合,發揮「串聯」的力量,畢竟整個農業的轉型、或鄉村發展,不是少數有心人士可獨力完成的;「社區大學」因所在地、經營者和理念差異呈現不同的面貌,為民間組織的一環,具有教育、推廣的功能,位在鄉村中的「社區大學」,便適時的提供鄉村人力培育、訓練,和引進資源、提供交流的平台。 城市和鄉村之間,有著互相依賴的關係,未來更應加強「均衡」發展,目前主流的思維,將鄉村當作是都會區的物料、人力提供來源,都市廢棄物的處置場,但同時也是食物的生產區、水源地,和假日休閒娛樂的去處,設定本身即存在著矛盾,都市對鄉村有著經濟上相對的優勢,在互動上並不對等。若以產業性質、資源的供應來看,一旦都會區沒有鄉村的支持,則最基本的維生管線即被拔除,徒有城市的外相,而無法持續運作和發展,以此原則來看,都市的經濟優勢其實是很脆弱的,但反過來說,鄉村可以是自給自足的,或與其他社區共存,而無需城市的參與,所以鄉村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因應全球化發展,對於國內農業的衝擊,所影響的不只是個人、家庭或鄉村社區,連都會區也同樣受到改變,愈來愈多人要求「安全」的食物和水、「健康」的居住環境,生命財產免於災害的恐懼,於是「有機農業」的生產受到重視;對此方面,不管是鄉村或都會區的社區大學,或類似的社區教育機構,可作為社區、城鄉間良性互動的橋樑,提供推廣課程、社團活動,或成果交流,增加彼此需求和供應潛力的瞭解,進而互通有無,將整個國家視為一個整體。 因此台灣農業的生路,首先要經由各方充分討論,找到「方向」,如「有機農業」的推廣,可能是一項解決之道;結合能夠患難共同的夥伴,來自社區本身、其他社區、都會區居民的共識和互惠,還要好好的走下去,因為不管機會、利益、損失,或災害,都是整個社會要共同面對的,因此將個人生產、社區工作和農業轉型結合為一,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而這當中,「社區教育」成為關鍵的促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