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類」的方式親近美濃

---雜敘「旗美教師另類工作坊」參加心得

         文/鄭玉鳴 

    在一大片青綠色的稻田後,一字排開的是瘦高的椰子樹,搭配幾間散落的農舍,遠方則有連綿迷濛的山峰,這是我每天從184縣道進入美濃沿途所見的景色。曾有朋友以羨慕的口吻對我說:「你每天都到觀光區上班耶!」我報以苦笑,心裡想的是遠途通勤之苦,為何我每天踏在美濃的土地上,卻覺得美濃離我好遙遠、土地離我好遙遠?正當我想用我的興趣---攝影---為媒介來培養我對美濃的情感時,我的同事彷彿報佳音的天使,將旗美社大這個另類工作坊的訊息傳來,兩天六場新知的激盪,不僅開啟了新領域的視野,更讓我感受到在地的社群活力,現在對美濃不再只有農村的刻板印象,更看到它背後的生命力和潛力。

    工作坊裡的兩場讀書會都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場談「味覺革命」,從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這本書裡選錄一段文章,談到現代飲食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攝取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有趣的是作者提出的「食用校園」概念,在擁有土地的農村學校來說,是比城市學校有更得天獨厚的條件來推廣的,要克服的是如何在國中教育的升學壓力和缺乏彈性的排課現況下走出一條路,也許只能先由社團或班級活動等小規模的方式去實施。記得兩年多前,我還曾在台北大樓的女兒牆小花圃裡種過甘藍菜,堅持不用化肥(也不懂怎麼用),以辣椒水驅蟲(有機商店的人告訴我的辦法),竟也種出瘦小但健康的菜來,眼看菜將可收成時,廣邀好友來家裡品嚐,簡單的清炒,得到的歡樂和滿足感不遜於大飯店的聚餐,耕作似乎有種神奇的力量!

    第二場讀書會從日本的「生活作文運動」談起。為了考試,寫刻板的公式化論說文是許多人小時候的經驗,這種「精神」和八股文相去不遠,把人的思考甚至靈魂都規格化了。其實書寫是情感表達和溝通的方法之一,應該是貼近生活經驗的,日本提倡的這個運動,反對「壓抑學童個性的作文指導」,主張「從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且「有價值的生活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文章」。這讓我想起在學校辦的小刊物,學生所投的稿件中,以浪漫愛情小說為大宗,我曾鼓勵幾位熱衷寫作的學生寫點生活上的心得或啟發,但似乎下筆困難,他們表示生活的單調讓他們無從寫起,不時有些學生會像遊魂般晃來輔導室,喃喃念著:「好無聊喔!」是教育制度的刻板只照顧到精於文字學習的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貧乏?還是我們的孩子缺乏感受力與想像力的啟發?公視有齣改編自愛亞作品的戲劇『曾經』,劇中有位國文老師有次作文課把學生帶到校園許多大樹底下,引導學生去看、去聽、去聞…感受到什麼?「今天的作文就寫這些!」學生們從疑惑、騷動到靜默,不管學生能寫出怎樣的文章,這位老師的初階目的已經達到了,就是開啟每個人都擁有卻常忘了去使用的感覺神經,培養他們的感受力。我常覺得能觸動人心的東西才能常駐心底,且化成無形的力量,在生活中運用出來,當然,要能被「觸動」,感受力的開發是很重要的,所以,生活作文是很好的實踐方式。

    談到「書寫」,敘事研究的專題演講中有相關聯的論述。新竹師院成虹飛老師以他心思敏銳的畫作和詩一般的短句「淚人絮語」來敘說他自己(包含思想和經驗的整理),很動人!我想起以前接觸過的藝術治療課程,不管運用什麼形式來表達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療癒功效,但真實的心思透過表達的濾紙過濾出來的可能是美化、醜化、誇大、貶抑或混亂矛盾的敘事,如何去釐清脈絡、檢驗認知,然後產生行動的力量,才是「敘說」完最重要的目的。如果虹飛老師能在社大開個敘說的小團體一定能讓「敘說」的力量更延伸出去。其實現在學生流行的交換日記也是個不錯的形式,當然要找一個或數個合適的人一起寫才行。

    何青蓉老師分享她的「文化視窗課程」,使我驚覺文化的差異竟是在生活的細微末節中顯現,最基本一星期七天的名稱用法就各有不同:華人慣用的數字(星期一、二、三…)、日本人的金木水火土,到泰國的各種寶石,連我們熟知的英文這七天也不是用數字來命名的。唯有在教導外籍配偶時才能深刻體認到這麼生活細節上的文化差異吧!各種文化都有其珍貴之處,也因此對不同的文化更要虛心去了解和尊重。

    這兩天豐富的課程,只要抓住某個點就有許多的聯想和思考,收穫很多,也很雜,難以盡述,感謝社大的邀稿,讓惰性很重的我有機會透過書寫形式的「敘說」來整理紛亂的思緒,接下來就看行動了,希望我用影像來敘說美濃的計畫能有成果,這是我親近美濃的另類方式,而參加這個工作坊竟成為一個很棒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