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生態解說社學習心得

 ◎文/林淑貴(「河川生態解說社」學員,旗美社大93年秋季班班聯會召集人)

93年秋季班在選課時,河川生態解說社的課程,吸引我將選課手冊內的課程內容詳細的看了一遍,授課講師是副主任張正揚,他在課程手冊內寫了這麼一段話:河流曾經是文明的起源,人類四大文明甚至以河流來標的,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河流在人類眼中,卻由一種神聖性的存在,變成可計算與駕馭的資源,人類因此而逐漸遠離河流。面對這樣的危機,我們希望透過一些行動來改善,社大安排這門需要實踐的課程。課程分前後兩部分(室內與戶外)邀請來自各領域的講師來與學員分享;後半部安排學員實地解說,進行社區的水資源教育,透過課程來恢復人與河流之間的和諧關係。

    當我閱讀這段內容後,就決定在這學期選讀這門課程。小時後的我生長在中部的一處小城:埔里鎮,老家的環境前面有一條河,後面有山坡,四面環山樹林成蔭,小時後經常與家族孩子或鄰居小孩在河裡摸蛤、抓螃蟹、網蝦子、釣青蛙、在河道裡打水仗,玩得不亦樂乎。幾十年過去了,結婚生子,現在的孩子和家長會認為河流是不乾淨,是危險,要玩水要游泳最安全的地方,要到游泳池,而你家附近的河流內,很少機會能見到孩子們在戲水的畫面。所見到的幾乎是丟棄的廢棄物,河流中的水是有多樣色彩的顏色,沒有生機的畫面。社大提供河流生態的課程,讓我們重溫兒時舊夢、並指導及探討要如何拯救河流。

    36小時的課程內,室內課程指導老師們用實際數字解說河流生態的變化,與同學探討變化的原因,分享個人對河流生態的感覺。

    從河流生態、景觀、族群文化、水資源、工程、農業生產等等。最讓我感到憂心的事,我們課程內有安排戶外踏查,1023日安排到濁口溪踏查,由高雄縣茂林濁口溪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王順調先生全程解說,濁口溪發源自台東卑南主山的西坡,向西南高樹大津附近匯入荖濃溪,全長達五十九公里,流域面積廣達三七五平方公里,濁口溪全境幾乎貫穿茂林鄉境內,下游與高樹鄉和六龜鄉匯入荖濃溪主流。濁口溪是一明顯的峽谷地形,溪岸植被茂密,部分溪段呈現裸露的岩壁,溪段平瀨、急瀨、深潭明顯交互分布,溪底石多爲大型石塊與巨岩,深潭底質由礫石及細沙組成,水質清澈水的流量相當穩定,上中下游魚種豐富,有鲴魚、岩鰍、馬口魚、鱸鰻、鐮柄魚、鲤魚、吻蝦、羅漢魚、等等魚種。濁口溪美麗的資源被七二水災破壞殆盡,一夕間河川變色,美麗的河流改道、深潭不見了,到處看到遭到蹂躪的痕跡,大地反撲的力量是無法衡量的,我內心深處起了疑惑,維護生態的責任應該從教育開始,我們的责任加重了。

    12月中學員再度踏查,二峰圳地下堰堤、大樹攔河堰、建功生態社區。南台灣的屏東平

原蘊藏了大量的地下水,在地面水漸趨枯竭的21世紀,深藏扵地下,對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下水,同時蘊含未來人類用水的希望。

台灣的降雨時間與空間分部不平均,河流枯水期和豐沛期的水量差異很大,因此地下水就成了重要的水資源。這次踏查指導講師:屛東科技大學土木系丁澈士教授,將他的實驗做了明確的表達。發源於屏東大武山下的林邊溪,每到春夏季雨量豐沛時,人們還來不及利用,溪水就嘩啦啦的流入大海,到了秋冬季枯水時期,又乾得連河床都露出來,更沒有辦法利用,在看不見的林邊溪河床底下,不管在枯水期或豐水期,都有源源不絕的地下水在流動。

    民國初年,人們就已經在河床下建造一條集水廊道,專門用來收集林邊溪的地下水(稱為伏流水),再利用地下及地上圳道輸送,灌溉附近的甘蔗田或供應一般民生用水,這座集水廊道的作用就像地下水庫,稱為二峰圳地下堰堤。丁教授的實驗,成功的告訴我們,用地下水庫取代地面水庫的時代已來臨。我佩服二峰圳的設計者:鳥居信平,近百年來這條圳道一直在運轉,而且在百年後因水的枯竭而被重視。

    河川生態解說的課程,豐富了我對水的更一曾認識與重視,對爲來教導後輩的責任有更深層了解與認知。而水的問題將來定會成爲一項重要的社會問題。感謝社大能有眼光讓我們先得到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