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內門農會總幹事洪戊哲

--打造內門有機生活農業園區--

訪談/張正揚、黃森蘭、邱靜慧、黃曉君

整理/黃曉君、邱靜慧

    

【源起】

洪戊哲,約莫50歲年紀,戴著一副四方的眼鏡,和譪可親的笑容總掛在嘴邊,低沈、富有磁性、適合在深夜廣播的嗓音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目前擔任內門鄉農會總幹事,同時也是旗美社大課程委員會的成員之一,洪總幹事經常在會議中,以內門在地觀點或農村居民的角度提出對課程開設的建議,礙於會議時間有限無法深入探討,特別與洪總幹事約定這次的訪談,希望透過面訪能從總幹事身上瞭解更多資訊,並化為可具體實施的方案。

 

談到課程,可以感受到洪總幹事相當關切課程是否「符合農民需求,並讓他們所接受」,主要是因為旗美地區的居民知識水準相對城市低,農民年齡層大約都在50歲以上,年齡層偏高的情況下,太深奧的課程學習讓他們不容易專心,也無法馬上將接受到的訊息舉一反三,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工作上。基於上述原因,他對課程有幾個看法,第一是課程名稱應盡量讓人一目了然,如果學員沒有深入去了解課程或內容的話,通常會感覺題目過於深奧,「大學」的名號也讓感覺較不易親近。第二是鄉下的居民通常以農民身份居多,但感覺到社大上課的學員多為中產階級,知識水準比較高,這樣對社區大學教學的方式及對象,可能比較沒有辦法普及,因課程內容都較深入。第三,課程簡章及內容可以用較淺顯的方式,避免使用文謅謅的字句,因為農民不一定看得懂,或者用方言來表達,譬如在美濃地區用客家話、內門則以台語來詮釋課程,本土教學愈來愈受到重視,課程上做適度調整以符合在地的精神。第四,老師的魅力也是課程能開設成功的因素之一。例如王敏州老師的「文化創意產業」為農會的員工注入新的想法,但這門課程對農友而言,似乎又深入了一點。第五,課程形式上,影片播放等多元形式應該盡量嘗試,將動靜態的課程內容相互結合,讓農民可以親身體驗、動手做,或親自去看。以目前農會推廣的業務為例,不是束之高閣的深奧知識,而是以農民的平日經驗、生活化的題材為切入點,去學習別的社區的優點,內門農會曾邀請大樹農會推廣組的職員講解玉荷包生產、管理、配種的技術,並實際帶農民去看整個流程,這與社大觀摩課程的精神是很相似的。

 

 86年林務局返鄉服務,洪總幹事便積極推動四健會家政班的活動,當時的農會著重農事推廣,但是對農民的家庭成員而言,唯有透過家政班、四健會的活動才能讓太太了解先生做些什麼工作,進而支持或協助先生的工作,這對於農村的社會穩定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農會大多偏重農事推廣,文化建設已大大地減少,這些與信用部被接管、經費減少也相關,文化精神的流失讓洪總幹事感到相當憂慮。

 

總和上述種種因素,讓內門農會願意花上五到十年的時間慢慢去打造「有機休閒農園」,尤其是加入WTO之後,台灣的農產品受到的衝擊很大,洪總幹事認為,如能加強農產品加工以及有機休閒農業或許能突破這樣的困境,但休閒農業應該是朝向利用既有的生態環境,融入農民們的生活文化,而非為了蓋設施將原有的質素破壞,反而帶來反效果。雖然認為有機農業不容易施行,因目前的環境可說以大不如前,但想起自己退伍返家幫忙的那段經驗,過去測試乾燥度是用牙齒去咬穀粒,如果一咬就斷表示已經夠乾了,化肥農藥盛行後,家中碾米廠的長工咬到後來嘴巴都發麻,還送醫院治療。於是興起了改善生產結構的想法,「此時不開始更待何時?」秉持這樣的理念一步一步開始推行,包括要求農民不要噴除草劑,用剪草的方式處理,可以保護土壤減少沖刷,又能保持濕度;鳳梨種植少用荷爾蒙,提升品質之下在去年也成功外銷韓國。

 

「有機休閒農園」目前的推動主力是木柵村的志工隊組織,該組織的成立是在參訪南投鹿谷回來之後的實際作法,希望能打破鄉內固有的組織系統,再重新整合。志工隊成立之後,也設定了一個中心目標:將內門的既有的竹編文化重現,於是成立了「竹工坊」,目前正在開發用竹編來包裝水果,推動文化行銷。第二個目標則是居家環境的改善,著重環境綠美化,希望能營造一個優質的生活空間。志工隊的有四大願景,即建立祥和樂利的社區、文化的傳承、產業與文化的結合、建構一個優質的生活空間,這些目標漸漸指向未來的「有機休閒農園」的成立,頂著中興大學森林系以及多年的實務經驗,洪總幹事有種因知識而產生的堅定信念,返鄉八年間步步踏實地實現他的夢想。

 

【後記】在農村推廣一些教育的理念,或者傳遞不同於以往傳統的觀念給農村的居民時,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洪總幹事總在談話間,不時地鼓勵著在社大工作的我們,害怕我們會因此而受挫,無法繼續深耕下去。社大在此感謝洪總幹事不時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