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化石館之父-側寫曾德明老師

●採訪整理/鍾梅蘭(旗美社大甲仙解說員培訓班學員)

    

東北有三寶、東港有三寶,我們甲仙也有三寶:芋頭、荀子、化石,而芋頭、荀子在全省各地或多或少都有種植,但有別於其它鄉鎮的另一種「特產」---化石,全省只有二間而已!分別是甲仙化石館屬海象化石及菜寮化石館屬陸象化石,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看海象的化石(蛤、螺、鯊魚牙齒..),就必須在甲仙才有的喲!

    而甲仙化石館能有今日的規模,現任化石館學術顧問的曾老秘書是關鍵人物。當年鄉公所計畫施行振興地方產業方案,那時擔任鄉公所秘書的曾德明先生提議建造化石主題館,曾老秘書雖然從年輕時就跟當地的小孩一樣都撿過大量的化石,對化石也只有粗略的認識而已,但憑籍著的是一份與「蛛蜘人」一樣捨我其誰偉大無私的胸懷,29年來投注無數的心血及其求真求實的精神,讓館內化石種類增至260種之多,有5000件以上的化石標本,這些絕大部份都是曾老秘書長年拔山涉水、不畏艱苦,慷慨捐贈的成果;如遇有不明種類的化石,也是徹夜尋找資料或送至台中科學博物館鑑定。現年79歲的老秘書,年少時曾受過日本教育、當過日本軍人,於公立旗山實踐農校畢業,曾於鄉公所任職課員、課長、秘書,退休後即聘為化石館的學術顧問,固定假日上班,如有團體報名參觀,老秘書也會親自到場解說,曾有日本、芬蘭、義大利..等國家慕名前來參觀,非

常熱愛鄉土文物,曾著有:石器遺物、軟體動物化石及甲仙化石誌..等書籍,還曾獲得87年第一屆台灣省「特殊優良文化藝術人員獎」之殊榮。

在閒暇時,也會再去尋找新種的化石,但因家人反對及體力已不如往昔,近年來已有減少;但對於終身學習從沒放棄,曾參加過社大的有機農業、藥學生活及自然鄉土等課程;也是在這個因緣下甲仙解說班應運而生,身為學員的我們,有上班族、家庭主婦、商圈老闆、甚至還有代表及文史工作者,對於曾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導或是至河床撿拾化石都覺得非常的興奮,尤其是去撿化石,在老師的指點下,每次都有驚奇,第一次在旗山溪下發現一顆連老師都尚未撿過的螺類。

第二次上白雲仙谷,每人都帶回二、三顆的高麗花蛤,包括我更是挖到一顆超級巨無霸,當天晚上睡不著還爬起來量尺寸,真的比老師的還要大上2公分,真的是睡到半夜也會偷笑。

    而對於甲仙當地的居民而言,化石館的成立不僅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也見證了歷史文化發展的一部份。期望下次來到甲仙化石館的朋友們,別再走馬看花,有深度的了解才有深刻的體會,不然那將是你們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