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自己,處處有活路

--南投農村生態社區之旅記實

吳連昌(社大學員)

週四晚上在菸樓坊,上劉昭能老師的解說課前,社大的惠文老妹及清嵐小伙子,「交代」我這個老夥仔,嘿嘿!要寫一份到南投參觀社區總體營造的觀感,好哇!真是敬老尊賢乎?自從封了一年的釣竿不再寫釣魚報導後,只有在科大教授「指導」下才乖乖寫研究報告,幾乎很少再長篇大論的提筆。如今任務來了,尤其在兩位少年仔的企盼眼神下,怎麼能洩氣呢?以下就容我「娓娓道來」吧!

小嵐交代424日上午七點準時從旗美社大出發,本人竟然高興連覺都晚睡,結果次日慢了半小時起床,匆忙梳洗後,趕到社大,還不到七點。上了車才發現現代人重要配備手機沒帶,老婆冒出一句「這樣不正落得清靜」?對哦!反正她自己身上有帶,若有狀況˙˙˙還有通關密號,想想也對。

第一站我們一群人,有老、有小,來到在日月潭畔,邵族社區從事建築營造的大師-謝英俊建築師的事務所,之前個人在邵族社區碰到毛王爺的孫子-毛國光先生,正在接受屏師院三位學生的「課業採訪」,我對這方面也蠻有興趣的,當下把握機會,一塊席地而坐,也加入了訪談的行列,傾聽細訴。真的,我們這塊土地的「強勢子民」,的確要汗顏。據說:以邵族自傲下的子民,全村不到300人,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它代表了一個曾經在「台灣」這個島上,有著美麗文化的族群「頻臨消失」的可悲。52歲的毛先生告訴我們,大約45歲以下的族民,全數不會說他們自己的族語。沒錯!聽他的細訴也大都使用「河洛話」,相對的也難怪客家話也快速地消失中,真是我們的警訊哩!

在謝大師的簡易工作棚下,老老小小,眼睛盯著電視銀幕,耳朵聽著大師對木造屋的建築特色介紹,這讓我對木屋的結構、完美、樸實,有茅塞頓開的感覺,也讓我聯想到美濃文物館,及我的母校-福安國小的建築特色,原來蘊藏著謝大師的精心設計,更為地方增添景觀,原來建築能夠這麼柔和,也能這麼有個性,可以帶給我們居家健康與安全,不失傳統房舍的風格,他的建築設計理念,用料到完成,卻又有現代藝術的風華。

大師就是大師,午間親自「下手」,烤原始風味的山豬肉、魚、馬鈴薯及芋頭等,作為我們一行人的午餐,這種具有原味的餐食,隨性的吃法,大夥都覺得很新鮮,足見謝大師的心胸是如此曠達,難怪他的作品設計,件件都是傑作。

第二站我們來到桃米社區的地震博物館,猶記得1999921地震剛過,全台各地的群眾蜂湧前來南投「觀看地變」,我一家人心懷對大地的崇敬與對受災民眾的哀矜,一直不敢去「湊熱鬧」,重建四年後,今天才首次前來。

光看那原本應與鋼構黏附的一面大牆,「應震而倒」就夠嚇人了,何況又是地裂走山,想想還是天地為大,人類何其渺小,現代建築的鋼骨結構,真正碰到大地震,都是「吹牛」。尤其施工若稍有瑕疵,準遭殃,而鋼面平滑又上了油漆,又如何能與紅磚、水泥附著,增強力量呢?據導遊的解說:這種先搞好鋼骨,再砌磚牆的施工是錯誤的,除了忽略剪力牆的功能外,附著力及應力的原理都有疏忽之處,在瞬間搖晃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彈性去做應變。所以結構往往就應震而斷,傷害就發生了。整個博物館除介紹地震外,尚保留震災景象,還可看到桃米社區住民的早期生活用具,以及歷史描述,令人賭物思情,類似客家文物館的陳列。這種博物館的維護經費,根據導遊的介紹,他們透過「帶團解說及民宿」等費用扣下10﹪,累積後統一運用。而所有的「解說分派」,也掌握在統一窗口的控制範圍內,沒有私下的「交易」。換言之,解說員在經由訓練,認證的過程中,產生「公約」,大家共同遵守遊戲規則,這樣才是永續經營之道,也才能為後續百廢待舉的事業,注入生命,這點可作為我們「美濃解說員班」的重要參考。雖然美濃在地景點多數是公共財,要有制約式的「公約」建立,可能有困難,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應該可以找出方法才對,這樣也才能真正將「解說」效應施放出來。

解說的目的不應只著重在經濟面,劉老師解說員班得獎因素之一,是「解說的結果,開放了自己,也成長了多數的他人」,是公益的,也是紀錄性的,希望美濃解說班的成員,都能有這方面大公無私的情懷。

當天,我們夜宿於解說員劉明環先生經營的桃米農庄。之前,在劉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官裕富先生的紅瓦厝民宿,主人也是桃米社區經由培訓養成的解說員,官先生以北部客家式的三合院建築作為民宿,在週遭都是綠景下,顯得特別清幽,他還介紹我們由鳴叫聲來辨別蛙類,認識深藏在茭白筍叢中的「蛙類」,有數種還是頭一次見到哩!在草湳自然生態區聆聽白頜樹蛙不懼人類干擾的鳴叫,好像是歡迎我們到來一般。在油桐花的襯托下,這塊經承租作為生態園的三甲地,據解說員表示:白天可見到十餘種常見,而我們一定不知道名稱的青蛉類「總稱蜻蜓」,如果仔細觀察更可見到佔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種的飛行蜻蜓。至於蛙類,我的乖乖,真是太多了,數都數不完,白天能見,夜晚更能見,妙哉!這就是桃米的完美生態。危機就是轉機,晚餐後,與民宿主人夫婦坐聊,印證了這一點,學員們都聽的津津有味,古阿伯的公子,則猛做筆記呢。

轉型是否能成功這種例子,就在「有心」與否?同樣是農村的美濃,不能養豬,不再種菸,是不是要洞燭機先轉型呢?菸葉只能用在「吸煙」嗎?可否發展為藥用呢?美濃的博士們在哪裡?是否該為家鄉盡一份棉薄之力呢?常聽人說:美濃號稱全省鄉村博士密度最高,其實不然,如果以比例計算,邵族的毛國光先生說:他們全族共兩百六十多人,卻有二、三個博士,也有幾個醫生,分居美國。看倌,你算算比例吧!

一大清早,老婆就繞社區的山頭,慢跑了一圈,運動精神可嘉。我則晚了將近半個小時才出門。在社區左看看、右瞧瞧,再與老婆慢步到「後山」,仔細觀察桃米社區居民精心營造的的社區景點和一些景觀,他們將社區的造景配合生態,加以美化,這些特色成了他們很重要的行銷賣點。我們美濃地區除了中圳社區,已有類似的發展外,這種「生態」的創作,應是我們該加以學習的地方。其實美濃也有溼地,也有青蛙,甚至螢火蟲也回來了,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集思廣益之處。

如何轉型美濃的農業,尚在從事農耕或想從事農耕的鄉親,其實當你有機會出遊參觀時,應該真正看出別人創業的精髓,否則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不如省下出遊的錢,買一碗「面帕粄」吃,可能還可促進稻米生產呢?

在廣興紙寮,親眼目睹傳統宣紙的製作過程,從選料、打漿、篩濾到烘乾,一系列的程序,到完成一張紙,真是「張張皆辛苦」。想想我們的祖先,惜紙敬字,的確叫人肅然起敬。我們夫妻倆人利用宣紙親手合拓印了一幅完美的「永保安康」作為紀念。

傳統製紙被現代技術所取代,增加了經濟效益,同時也增加了環境污染,破壞了生態。然則經濟永遠講求效率,傳統只是點綴,兩者如何去平衡?似乎也只有依經濟原理去衡量了,因為傳統的附帶價值,大概就停留在被參觀,甚至走入消失的行列中。

和傳統紙業一樣龍南漆器廠的經營,也同樣有這種感受,從上兩代製腦業轉型經營漆業開始,雖然曾經走過繁榮的一面,但是工業化的腳步隨著e化的結果,傳統原料為主的漆業,被新化學取代,再加上傳統漆業人力的「疲乏」和環境資源的不調和,都限制了發展的條件,龍南漆器廠老闆多了一口標準的客家話,讓我聯想到客家先民歷經島內的多次移民,所謂篳路藍縷,堅持傳統造漆的理念,正式我們所要學習和保存的精神,美濃人在這方面的精神,曾經用在「反水庫案」上,也發揮了功效。

中午我們來到菩提長青村用餐,飯後由王子華先生為我們做簡報,兩小時簡報下來,讓我有五雷轟頂的清醒,原來長青村做的,就是長久以來存在我心中的烏托邦。921災後無依無靠的長者,就這麼在老天爺疏忽下,讓給了長青村來照顧,他們秉持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顧一群老者。說真的,什麼叫高貴情操,什麼叫付出,你應該來認識長青村。此行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來到常青村,地震景觀不是我想看的,像長青村這樣的地方,才是我們社會需要的,不知道政府每月發那3,000元之前是怎麼想的?立法諸公腦袋裡又是裝什麼的?長青村的經營有崇高的理想,其經營手法沒有商業利益,在乎的只是給予照顧者十足的「尊嚴與希望」,肯定老年人的「存在」,因為每個老年人都自認,他們仍是「有用的」。道別前王先生再三歡迎我們,下次再來。

參訪的最後一站為台南縣後壁鄉的土溝村,村長、社區理事長及總幹事親自為我們做簡報,談到土溝村社區發展的心路歷程,原先以最後僅存的一頭水牛,凝聚了村民們的向心力,經由多次的溝通及努力後,二年的時光已初見成果。那頭名石雕家所雕憨厚的「老牛」,代表著土溝村民苦幹實幹的精神,也代表著社區居民的共識,因為一步一腳印,樸實、認真,正代表著全村一千七百多人的精神,也取得了全村人對社區發展的認同,讓人看到土溝村未來的願景。

由於每一個參訪點,都充滿著無比的「愛」,也充滿著「內涵」,都要用心,才能真正去體會,甚至逼得你不得不做筆記或錄音、照相,把他們的美好、成功,詳實的紀錄下來,就深怕失漏那感人的一幕。當然最令人欣慰與感動的,是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這塊土地,母親的台灣,時時都在散發著無比活力,供養著祂的子民。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處處都有活路。要說這是一個完全的知性之旅,絕不誇張,雖然只有20個人的小團體,尤其幾位隨父母同來的小朋友,在參觀點偶而也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問題哩!如此把行程點綴得更生動,也是此行的收穫之一。

最後要感謝旗美社大的陳惠文、柯雅娟兩位小姐的精心安排,兩天來體貼的服務,讓我們的參訪順利圓滿,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