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機」緣

      -側寫學員鍾宜秀

   採訪/黃森蘭(旗美社大社區專員)、楊淑華(旗美社大課務專員)

整理/楊淑華(旗美社大課務專員)

94年美濃的農地中,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多了幾位年輕的女性在田間工作著。有機種植的第二年,美濃有機耕作隊成立,社大的幾位工作夥伴親身加入這個行列。此外,社大的學員-鍾宜秀也是這些女性成員中的一員。一路從93年秋季班農產農銷不求人、94年春季班稻米探索,到本學期繼續在農業學習社學習的宜秀,兩年前本來是個還在高雄日月光半導體公司上班的科技新貴。怎麼樣從一個人人稱羨的科技行業轉而回到故鄉美濃,甚至開始試著嚐試已經被年輕人視為畏途的農業,這中間的過程令人感到好奇。

在日月光公司工作七年,讓宜秀對這份日復一日的工作產生倦怠,萌生了想要換公司的念頭。恰巧宜秀的弟弟易澄(社大鄉村蔬果料理班講師)有了回鄉開業的計劃,於是就鋪陳了一條走回家鄉的路。剛開始,只是假日的時候回餐廳幫忙,一年半前終於正式的請辭了公司的工作,回到美濃定居,全心投入桂園餐廳的經營。

去過桂園的人,應該都會發現,桂園內沒有一般餐廳裡可見到的放飲料大冰箱。餐廳調飲吧台的出現,可以說是宜秀對自我堅持的一種表現。宜秀很少喝罐裝飲料,覺得那些東西都是加了調味的糖水,同樣的,她也不希望客人在餐廳裡面喝到的是這樣的飲料。即使自調

飲料得多花耗餐廳一個人手,曾經引起家人間的爭議,但她還是堅持了下來。宜秀說她知道這樣的做法,甚至也會讓客人覺得不方便,覺得沒有辦法自己去拿飲料,可能沒有他們想喝的東西,甚至因此而流失掉顧客。不過,相信宜秀的堅持是有意義的。

餐廳的經營,是讓宜秀開始加入社大課程,開始接觸有機米的一個契機。去年是有機米的第一年,桂園餐廳協助種植者啟尚哥、文錦銷售有機米,也因此選擇了社大「農產農銷不求人」的課程。藉由這樣的課程,開始認識新的銷售文化商品背後的文化意義可能會比商品本身更吸引人;甚至瞭解了水圳對美濃的意義,以及所形塑出來的農村文化,和對美濃人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原來,一切都有那麼緊密的聯繫。

對於有機米的接觸,也不純然是個意外。小時候家裡開設碾米廠,從小在米堆中玩耍,在米缸中躲貓貓的經驗,以及對米生產過程的熟悉,都為宜秀對米的感情奠下基礎。從幫忙賣米、認識有機米,到決定自己親自下田種米,吃自己種的米,雖然宜秀說:「這一切都是誤打誤撞。」沒有這樣的計劃,卻因為美麗的邂逅走上這條路,這樣的選擇或許還是有脈絡可循。

宜秀覺得種有機的心得其實是很複雜的,種田時的體力勞動會讓人覺得很辛苦,有時甚至會想放棄,但收成的喜悅卻又讓人很有成就。由於目前的農業狀況,讓很多人對有機還不是很瞭解,所以除了種田之外,有機耕作隊從碾米、包裝到尋找消費者,這一切都要自己來,這樣的過程其實很累人。但是就是知道有機作物對人、對環境的意義,宜秀說還會再努力下去,繼續試。

「回到美濃一年多來,其實我都還處於適應期。」以前在都市、在半導體工廠內,一切的運作都是井然有序,所有的運作都有一套程序,每天的進度都有時間壓力存在。回來後,一切都是自由的,自由的生活、自由的學,沒有人逼你,沒有時間壓力,整個步調都慢了下來。都市和農村之間不同的文化,造成步調的差異,在農村有更多的時間去想、去熬,時間不再被工作填滿時,怎樣去使用「自己」的時間或許成了很多返鄉人學習的課題。

「如果不是靠著在社大上課,或是一些開會,有時候都會懷疑自己有沒有在動。」因此,宜秀覺得成人教育在農村有很重要意義,給農村帶來了活力,帶來了可以討論的議題,帶來了成長,更能夠為平常習以為常的表象勾勒出更深一層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