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解說員培訓及自然人文親子之旅

灑下生態理念的種子

 

文/吳連昌(94年秋季班「美濃解說員-南隆篇」學員)

11月18、19兩天,「高雄縣茂林濁口溪生態保育協會」和「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合辦『茂林解說員培訓』暨『茂林自然.人文親子之旅』活動,課程與活動兼具理論與實務,讓學員們收益匪淺。

第一節課,邀請到高雄縣政府農業局自然生態保育課陳誌成課長介紹,「生態旅遊與生態保育」的基本概念,並闡釋自然資源保育的基本目標,及遊憩和觀光上的區別,乃是期盼解說員除了對遊客進行生態環境的現況解說外,並將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能由淺而深傳達給遊客,才可達成「生態解說」的目的。事實上,任何自然生態區的外物侵入,多少都會產生影響和干擾,它可能是正面的,但絕大多數是負面甚至是嚴重破壞的。換言之,在從事生態旅遊時,解說員應教導遊客遵守規則,從減低對環境生態的干擾開始,進而增加對生態的保育及保護,最後產生對「環境生態保育」採取具體行動的觀念。在如此環環相扣下,生態旅遊才能建立永續保存和利用的實質意義。

接著是「高雄縣茂林濁口溪生態保育協會」的理事長王順調先生,分享他到日本觀光所獲得的實際經驗,來闡釋國人在生態旅遊及參觀上所應具有的素養:進入一個被保護的生態區時,行動準則就是「絕不干擾原有生物的作息,那怕只有一丁點的雜音均不可,因為進入該生物的作息區,你就是外來物,沒有權利去干擾到另一種生物的固有生活模式,這就是物種彼此的尊重與和諧」。環顧國內的旅遊,他感慨指出國人於參觀「自然生態」時,最大之痛就是喜歡吆喝,發生巨大聲響去驚動“該物種”以得到反應,然後同樣大聲品頭論足一番,然而這種行為若發生在外國,是可能會被趕出場的。

兩節理論課程之後,由王理事長嚮導並實地解說。第一站來到原住民木雕工作坊,了解原住民朋友們,如何利用漂流木作為雕刻素材,進行雕刻創作。另外也參觀琉璃珠的藝術與製作,作品經由創作者介紹和解說,讓學員可以領略其中的奧祕。

下午進入藍水湖,一行人停車羅慕斯橋,先眺望四周山水,但見河床景觀大變,藍水湖消失,灘岸上的鐵皮屋建築零亂不堪,原來是被今年的數次颱風豪雨所損,連吊橋板面都遭流失,可見水勢之兇猛,唉!「人如何能勝天」矣!

接著,大夥進入情人谷,映入眼簾的是那美麗的「公廁」,大半傾入溪中,原有的二道瀑布,只剩一道小小流泉般。繞回興農吊橋,橋下溪水卻也不見清澈,足見上游水土保持之惡劣。據王理事長說,整個茂林山區,原有十四座吊橋,目前只剩二座完整而已!

隨後進入龍頭山景觀區。先從高處眺望,但見兩側山勢雄偉,“龍頭”昂然探入溪中,兩側的河床形成一個大曲流景觀,當初茂管處所建景觀涼亭一一沒入河沙中,建設全毀,令人不勝唏噓。正如王理事長及爾克(茂林解說員、旗美社大「山中傳奇」講師)所回憶的,這個大曲流的範圍,原來就是河水的道路,人們硬要改變它的行進路線,當大自然再也不能忍受「人的顢頇」時,當然它就會討回它的「路權」,只是人們總是不能徹底醒悟大自然的警訊罷了,可不是嗎?與龍頭山相較,蛇頭山就幸運多了。它少了人為的改變,順著河道在下頜邊緣,切割出它要走的路線,但並沒因而奪走原先俊俏美景,從高處鳥瞰,它仍然那麼地吸引人!

除了王老師適時的補充外,還有一身原住民打扮的爾克,為學員做另類的導覽解說,生動活潑又語帶詼諧,頗得學員的好感。經由他『創造』的故事,娓娓道來,雖然大夥心中認定是假的,但為解說實習帶來另類的輕鬆話題,是學員應學習的地方。就像龍頭山和蛇頭山西側山壁上,振翼隨著氣流盤旋飛翔的大冠鷲,除了那美妙的飛行姿態外,相信牠的小腦袋中一定蘊藏著「山高天空」的壯志吧!

隨後來到多納村,此時爾克如魚得水般,大展他的解說功力,針對村內石雕牆上的圖案逐一介紹。從原住民男女友誼、愛情直到來自傳統制約的風俗及婚姻過程,莫不教人心生感動。他的唱作俱佳更吸引學員們紛紛提出「好奇的問題」,他的回答則把學員的情緒引到最高潮,以致不知不覺中,竟然忘了天幕已垂。入夜,身處山境,此刻已遠離塵囂,大家圍在大木桌邊,討論一天的心得收穫,交換彼此觀點。

19號是受訓員驗收學習成果的時候,八點半左右,來自高雄地區及旗美社大的一群家長小朋友們,在歡迎聲中步入農會禮堂。接受王理事長的致辭歡迎及生態教育宣導,並了解今日的參觀行程。由於行程安排豐富,且為了能充分掌控時間,在簡短的 “上課”之後,隨即進入“生態之旅”。根據18日受訓學員的講習景點,逐一由受訓員輪流或交互為遊客作解說。事實上,這次受訓學員均以旗美社大「美濃生態解說班」的學員為主要成員,所以所有的景點及生態解說,在駕輕就熟的狀態下,逐一達成任務,並得到遊客滿意的感謝。

綜觀此次培訓,套句王理事長的話,本地人能像爾克這樣的人,真是太少了!不過事在人為,希望茂林鄉未來能培訓出為自己鄉土文化解說的人才,何必他鄉人的撈過界矣!畢竟在地人最能體會自己的鄉土及文化也最有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