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農民市集- 農民篇 |
◎ 攝影、農戶採訪整理 By邱靜慧(旗美社大執行祕書) By黃曉君(旗美社大活動專員) By楊淑華(旗美社大課務專員) |
◎獅山里農民子弟─專心致志研究木瓜栽種 3月28日晚打電話給木瓜產銷第六班的班長劉尚輝,約好今天的採訪,順便看看產銷班的作業。他說,那你們要早點喔,七、八點就在工作了。於是依約,不到八點就到了位於獅山里、小通辦桌中心前行數十公尺的產銷班位置,早上有四位婦女正在分級包裝,唯獨未見劉班長,「他今天沒有出木瓜喔!」通了電話,劉班長方從家裡過來招呼我們。 問起對於農民市集的看法,經常北征至台北展售的劉班長說了兩點改善意見:一、地點選定應考慮遊客量;二、品質不平均,農民的素質待提升,並可以識別系統強調整體感;不過第一次辦總是要慢慢克服很多事情,沒有起頭便無後話可說。「不過有這個心很好,慢慢改進,像這樣辦演講慢慢溝通是很好的作法。」 我們表示下次農民市集活動將以「生產履歷」做為品質的把關,並想進一步瞭解是否對農民有困難。劉班長說,配合銷日,生產履歷是一定的趨勢,產銷班在週日也剛剛辦完講習,班員已將生產履歷簿帶回去寫了,從吉園圃改成CAS,劉班長概念清晰。從工廠回鄉繼承父母親的田地,一開始就以種木瓜開頭,產銷班雖才成立三年多,但規模卻完整,其中經營的苦心不在話下,其中的秘訣在於和農民的溝通工作,「農民和工人不一樣,你要把農民都當成頭家來看待」,產期調整、選別技巧…等等,許多的實務工作都是由小種子培育起,慢慢擴大、一步步累積起來的,「班長最需要的就是無私」他讓每位班員都有機會輪流擔任一些職務,以期班員能瞭解整個班的運作流程,且體恤颱風經常造成農民的損失,班上一年結餘下來只要有剩餘的經費,一定回饋班員,「農家人真的很苦,但我常告訴班員,我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讓獅山里的名聲也能響亮」身為獅山里子弟,對於故里的認同度也相當高,這個認同也是督促他持續求進步的動力。「五月份又要開始外銷的工作了」,對於美濃月光山木瓜的品質,劉班長信心滿滿,但並不滿足於此,下一步,他將挑戰木瓜事業的更高峰—生產「有機木瓜」,主要原因有幾個:一、體認消費者對於健康、安全食品的要求增加;二、有機的市場價格較穩定;三、有機對農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也是生產者良心的一種體現;四、有機已是一股世界潮流。 然而,農藥的問題還是最難克服的,目前全台灣還沒有人能做到,但是他認為「要作就要打先鋒才有機會」,問他是否考慮以有機種植其它作物?他搖頭表示,「研究木瓜就應專心致志將木瓜種好」,展現出堅強又專業的精神,難怪能獲得92年度全台第一名的佳績。※ ◎杉林絲瓜水-天然美容聖品 在農民市集裡,消費者教室門口出來的左手邊第一個攤位上,可以見到一對笑容滿面的夫妻,那就是鍾壬亮、林秋燕夫婦。打電話跟鍾太太聯絡上約好去拜訪,也詢問了一下前往的路線,本來有點擔心人生地不熟的怕會找不到,不過一切都還挺順利的,到的時候鍾太太已經在門口迎接我們。 詢問農民市集的心得,鍾太太第一句講的話就是:「很好玩、很有趣啊!!」忍不住就感染到了她們夫妻那種愉快的心情。經過這樣一聊才得知,原來農民市集結束之後,她們夫妻就到縣道旁去賞波斯菊了,非常的有生活情趣。到了三點多的時候繼續開車到客家文物館前,賣剩下的農作物,甚至在接下來了好幾個週末也都自行開車到文物館前去賣。他們覺得在農忙之餘能夠出去跟消費者直接接觸是很有趣的事。 鍾先生夫婦兩個人的耕作面積有一甲多,種植的內容非常的廣泛,溫室種植的絲瓜棚底下,還有一些雜作的種植,甚至休耕的土地上也會自己長出龍葵等野菜來,鍾太太說:這些都是土地自然的賜與。然後還有鵝、雞養在棚子裡吃蟲吃雜草,排泄物還可以當作肥料,充分的發揮了食物鏈的關係。 除了農作物之外,鍾壬亮家中其實也生產很多農業副產品。像是山苦瓜,是改良場或是一些學校實驗用的,已經確定好有不錯的收購價格。至於一些瑕疵品,鍾大哥會把他們匯集起來,儲存到一定的量時,就拿到中藥店去搗成粉,成為健康養生的山苦瓜粉。絲瓜採收後,收集起來的絲瓜水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後,就變成了保養皮膚的聖品。 在鍾先生的家裡,我們還看到鍾老先生(鍾壬亮的父親)親手做的醬菜,除了一般常見的醃蘿蔔,還有少見的醃薑。鍾老太太很高興的一直跟我們推薦,還拿來開給我跟秀慧品嚐。味道真的相當不錯,我們說好吃的時候,鍾老先生笑得非常開心。鍾太太還跟我們說:爸爸在做醬菜的時候,可是完全不讓人插手的呢!※
◎中華聖教─健康來自天然安全的農產品 顏如仙師姐說,目前中華聖教的菜園,固定安排2個人輪流整理照顧這片菜園。另外,每位教親都擁有一小塊地,每個人都可以種植自己想要種的植物。而且,中華聖教規定每位教親需要吃素,所以這片菜園及果園供應了大部份食物的來源,只有小部份是需要到外面市場採購的。而有些在外工作的教親,知道這裡的農作物大多是不灑農藥,所以有時候也會向這裡訂購新鮮的農產品,也成為中華聖教的收入之一。 或許是長年茹素的關係,所以讓在這裡的每位教親都非常注重農產品的安全性,除了幾位教親仍有使用農藥的習慣。其中一位參加農民市集的許曰師姐,覺得使用農藥是十分不好,她有一次到市場看到有名的荔枝─玉荷包,雖然又大又紅,但是看到表皮卻有一層綠色的粉末,感到十分不安心,直覺是農藥殘留的遺跡。所以,在她們的觀念中,她們覺得儘量採用天然的方式種植農產品,經由自然的生產過程,讓農作物可以適時地從土壤中吸收養份,獲得天地間的精華,再化成植物內豐富的營養成份。 而現今的農作物都是靠農藥,培育成似乎又美又可口的樣子,但是不見得有營養,還有可能有隱藏的毒性。所以,師姐們一直強調不要只看美麗的外表,有實在的營養、無毒物才是更重要的。 問及當天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許曰師姐回答,有一位小姐在她們攤位買了幾粒的高麗菜後,又看到了另一家的高麗菜。於是這位小姐又跑回來問,她們的高麗菜跟別家的有什麼不同?許曰師姐回答她說,我們的高麗菜因為採有機自然的方式生產,菜葉是一層一層地生長出來、很飽滿的,所以在重量上會比一般慣習農作來得重。※
◎缺水的金竹村─稱職的芭樂產銷班班長 訪問謝大哥時,才知道與其說他是農夫,還不如說他的專職是做土木工程,而種芭樂是他的副業。所以,在平日他常常外出做工程,到了假日時間或是農忙的時候,他會回到芭樂園幫忙工作,而平常照顧芭樂的工作就得靠太太處理。雖然是兼職的農民,但謝大哥卻是內門鄉第三產銷班的班長,如果遇到需要到改良場上課或是農會開會,還是會請假前往參加,回來再把相關資訊教給其他農民。而且謝大哥熟知產銷班的班員大多以「沒有空」作理由不去上課,還會幫班員编號,讓農民輪流去上課,有時候還義務載這些班員上課,若是沒有空載他們去,還補貼他們油錢。所以,可說是一位稱職的班長。 由於金竹村是相當缺水,所以種植的作物以芭樂及荔枝居多,可是仍是會面臨到枯水期,水不夠用的情況,需要農民自己製作水塔儲水灌溉,像他自己做了一個20噸的水塔,可是遇到沒水的季節,園裡的芭樂還是都呈現枯黃狀態。更不用說其他的作物,更不容易在金竹村種植。聽謝大哥說,金竹村在很久之前是有種過水稻,但以現在灌溉水源的情況是不可能種植。目前謝大哥擁有1∼2甲的土地,全部都是以芭樂為大宗。 問到有關使用農藥的部份,謝大哥說,其實在芭樂在用保麗龍包起來之前,一定會灑2~3次的農藥,為的是預防「粉介殼蟲」的入侵,之後就不會再灑農藥。芭樂每過4∼5年就重新換株,在第三年的時候,產量是最多的,例如3株芭樂樹就可以包上1千粒的芭樂,產量的確蠻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