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八音讓我生活「樂」無窮

●文/朱潤達(94春季班客家八音社學員、南隆國中退休老師)

小時候偶而會聽到父親拉二胡自娛,所拉的歌曲大部分是客家民謠、客家山歌,有時偶而也會拉台語、國語或日語歌曲,當時還沒學過音樂,也很少聽到收音機播放歌曲的我,總會靜下來欣賞二胡的美妙琴音;記憶所及父親當時所拉的二胡是朋友所贈送的,因為得之不易,父親對二胡非常的寶貝,常拿布擦拭,常在椰子殼上上松香,因此他的二胡保存了很長的時間。

    小時候因為很少娛樂,不像現在的小孩可以看電視、打電玩、看故事書,到遊樂園玩等,因此我們兄弟姊妹常希望父親抽空拉胡琴給我們欣賞;當時聽父親拉二胡,真的是難得的聽覺享受,有時後會想請父親指導我拉胡琴,學會父親的本領,可惜父親太忙碌,結果事與願違;有時父親拉二胡時,朋友在旁邊和唱,琴音和歌聲配合的非常完美,當時小孩子聽的如醉如癡,有「仙樂風飄處處聞」之感。

民國九十一年八月,我幫忙照顧的外孫被女兒帶回高雄讀幼稚園後,我開始有了較多的空閒時間,剛好客家八音班的班代表朱清政先生在茶頂山下的石頭伯公壇看到我,邀我一起學習客家民謠及客家八音的胡琴,我當時雖然知道自己樂理知識很貧乏,

但我的直覺告訴我,「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我馬上答應,並請他幫忙代我報名參加這兩班課程的學習,還有幫我買二胡,給我初步的二胡指導,真感謝他。

客家民謠和客家八音是相關的課程,二者同時學習就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學習這兩門課程後我對簡譜節拍等有了初步的認識,有了一些基礎後對日後的胡琴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此非常感謝李雪光老師、林作長老師、謝宜文老師的指導及一起學習客家八音的學員的互相切磋。

第一學期的客家八音班,社大請學有專長的林作長老師指導,他第一堂課就告訴我們想學會拉胡琴,除了要有時間外,最重要的是「勤」字,「一勤天下無難事」,要盡量利用時間學習,不斷學習才能有所進步;胡琴的音色要靠自己的聽覺來判定弦音的高低,初學者定弦音時最好請有經驗者幫忙指正,或者買調音笛來調音就更容易了。

上第一學年的客家八音班,學習胡琴時,因一起學習感到吃力,為了不想打退堂鼓就急起直追,就加倍努力想盡辦法趕上進度,拉胡琴跟不上別人時就放下胡琴用聽的方法學習,回家後努力練習唱歌譜,歌譜唱的稍微熟悉才再練習拉胡琴。林老師告訴我們二胡基本定音內弦是G,外弦是D,並指導我們認識弦音和指法,首先指導(5-2)(1-5)的拉弦,後來又指導(6-3)(2-6)等的拉法,循序漸進、深入淺出,鼓勵大家好好努力學習,假以時日,一定可以拉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的美妙弦音。

    這學年的客家八音演奏與探索,請謝宜文老師指導,他是民間曲譜收集者;他常指導學員們如何握琴,如何讓節拍、音準更正確,他常強調基礎及勤練的重要性,我想學員們在他的諄諄教誨下,努力學習琴藝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除了美妙琴音帶給大家快樂的每一天外,更希望大家共同發揚美好的傳統客家文化,讓客家八音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