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分班之杉林~~ 杉林學員心得分享 |
※葉月華(客語廣播班班代) 記得第一次在社大選修的課程是客家傳統米食班,班上的學員大多是年輕的職業婦女,平日甚少有機會製作這些傳統美食,恰巧社大在杉林鄉開課,我們才有方便就近學習的機會。學員們學會製作自己喜愛的美食,每次上課所完成的作品,帶回家與家人分享,發覺自己有很大的成就感。 並希望透過客語廣播的學習,將我們杉林鄉的人、事、物傳播到每一個角落,也希望將來大家能夠踴躍參加社大所開的每個課程。 ※何明賢(課程委員會召集人) 參與社大的課程有一段時間了,記得報名的第一門課程是「民宿經營與管理」,在課程中不但學了很多關於民宿的知識,也實際參訪小半天民宿和白河「阿媽ㄟ家。」 在這門課程中,學起來沒有壓力感,又能真正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因此開始每學期總會讓自己選修幾門課,一方面可以充實自己,一方面也在上課中結識了很多的好同學。 這學期選修的客家八音和客家歌謠兩門課,讓自己在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張國松(客家歌謠社講師) 二十五年前服務於客家大縣—苗栗,是生平第一次接觸傳統客家山歌,縣長謝金汀親自主持客家山歌研習,看到全縣教師一起唱山歌,社區鄰里更傳唱不絕於耳,內心好生羨慕,從中也領略出唱山歌的樂趣。之後二十餘年服務地點都為閩南社區,少有機會唱山歌。這次在旗美社大安排下,杉林愛鄉協進會的大力促成能在家鄉杉林成立歌謠班,心裡有一股無名的激動,杉林國中更不吝將場地借用,特此感謝。 雖然年近半百,十二歲離家,三十年在外,四十二歲機緣巧合下,回鄉服務,能與鄉親們用媽媽教我講的話,聊童年、唱山歌,探究客家源流,實為至樂也。 ※鍾瑞芳(客家歌謠社學員) 老一輩的人也常說:「活到六十六,也學不足」。由此可見「終生學習」的觀念自古有之,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能一天不學習嗎?有幸在以農業為主的鄉村,有著一所社區大學,提供了大家可以一輩子學習的環境。在這裡,你可以放下任何的身段、成績的壓力、年齡的差距,你可以盡情的舞動身軀,讓汗水洗滌所有的不快;盡興的拉開嗓門,唱出屬於客家人的故事;更可以拿起剪刀、畫筆,揮灑出一幅一幅動人的畫作。如果你想為平凡的生活添加藝術的氣息,來旗美社大就對了。 身為教育工作者,對於「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感觸更為深刻。以前學習是為了累積學歷,是為了追求工作表現。現在學習則是對自己生活態度的實現,不求名、不求利,只希望透過人與人的溝通學習,讓生活增添一些光彩,為生命帶來更多的活水。 一路參加了藝術、廣播、健身等各項課程,結交了各種年齡層的同學。相逢自是有緣,就是豐富生命的泉源。喜歡這種感覺,喜歡社大!
※曾燕美(有氧拳擊杉林班學員) 終生學習是世界的趨勢,「活到老、學到老」是對自我生命的負責,原本在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比較缺乏,自從旗美區設置社區大學,更讓些少時失學沒有如願完成正常學習的人及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最需要靠教育來傳達新的訊息及知識,常常看到學員在學習上用心、輕鬆,愉快樂在其中,這就是存在的價值,在社大學習處處是教室,因為在旗美九鄉鎮各鄉鎮皆有分班(這可是全省分班最多的社大喔!幸福喔!)讓學員更方便,就近學校學習也是資源共享。 我覺得在社大參與學習最大的收穫是追求新知,實現自我也是現代人求生存進步與幸福最大保障,提升個人學識、職能及精神層次的昇華,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另一種學生滋味。 永遠樂為社大人,我在這裡呼籲還沒有加入社大學習行列的人。不要說沒有時間、沒有餘錢,都不是理由,只要有心,社大資源無限。 歡迎你加入社大的行列,跟我們一同學習,一同快樂過生活。
※徐鳳珍(太極導引初級班學員) 我的老爸,這學期於社大選了兩門課,看他上課準時回家後亦認真複習所學,真是樂在學習,這都得感謝社大的設立,給予我們多元的學習管道,課程包羅萬象,對象男女老少皆宜,好學的你(妳),是否也已加入社大的行列呢?
※吳沛錡(有氧拳擊杉林班學員) 平時身為上班族的我們,有時想要充實自己,夜校上課,所費時間長,而且身為家庭主婦的我們,更是無法上課,旗美社區大學成立,它的課程可以選擇喜歡的課去上,而且時間不長,可以充實自己,社區大學每學期會舉辦成果展覽讓大家瞭解社區大學所學的的每樣東西,它也在各個鄉鎮設立了不同課程,可讓無法到達校本部的人上課,現在我也是社區大學的一份子,希望大家也能像我們一樣活到老,學到老,不妨來社區大學,跟我們一起成長。
|